本報訊近日,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煤轉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完成了百噸級甲醇制芳烴中試試驗。截至目前,該裝置已實現滿負荷穩定連續運轉500小時,甲醇轉化率達100%,油品收率30wt%~35wt%,油品中芳烴含量75wt%~90wt%,催化劑單程壽命30~35天。各項技術指標均達到并超過國內同等技術。
據山西煤化所602組(煤轉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劉平博士介紹,近幾年,研發團隊圍繞甲醇定向轉化技術,開展了反應機理、催化劑設計和工藝優化等工作,并在此基礎上研發出煤基甲醇制高附加值芳烴的新型催化劑及配套工藝路線,在芳烴產品選擇性、反應操作穩定性以及技術規模上實現了突破。
劉平表示,本次裝置開車成功,進一步驗證了自主研發的催化劑及工藝條件,可平衡芳烴收率和催化劑使用壽命的矛盾問題。甲醇制芳烴技術的關鍵環節在于催化劑,由于甲醇制芳烴是強放熱反應,催化劑很容易因溫度高而燒結失活。此前,芳烴收率高了時,催化劑壽命會縮短,經過工藝不斷改進,他們在保證芳烴高收率的同時,延長了催化劑的使用壽命。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金涌曾表示,甲醇是一種平臺化合物,立足甲醇做芳烴,不僅可以減少芳烴生產對石油原料的依賴,還可以為國內產能過剩的甲醇找到一條現實可行的技術路徑,實現煤炭資源深度轉化和清潔高效利用的關鍵戰略技術。目前,國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甲醇制芳烴技術主要包括山西煤化所的固定床甲醇制芳烴技術、清華大學的流化床甲醇制芳烴技術等。相對于清華大學的流化床甲醇制芳烴技術,固定床甲醇制芳烴技術更好操作、成本更低。(王紅珍)
轉自:中國化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