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橡膠輪胎行業的高速發展,專利、商標、商業秘密、版權等知識產權數量的增加,企業維權意識的提高,與國際知名企業越結越密的知識產權“網”,產生了正面的碰撞、交鋒,侵權和糾紛呈現上升趨勢。國內輪胎企業該如何打破知產壁壘?
據國家知識產權局復審和無效審理部孫麗芳統計,在我國,目前輪胎領域專利申請正處于迸發期,申請量由2005年時的僅300余件,至2018年申請量超過3000余件。
國外企業則依舊充分展現了“產品未動、專利先行”的布局戰略。孫麗芳調研員分析發現,輪胎領域的快速增長,主要來自國際知名輪胎公司申請量的增長,該增長一個方面說明中國輪胎行業前景被國際公司一致看好,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國際輪胎企業在國內織起的專利之“網”越來越密,國內輪胎行業的發展更加艱難,競爭更加激烈。最知名的案例就是薩馳集團公司與VMI荷蘭公司的專利無效及訴訟案。
科文頓•柏靈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冉瑞雪律師給出的一組數據顯示,2017年美國337調查立案59起,為近5年最高。其中涉及中國企業的337調查達到22起,約占全年案件的1/3,絕對數量創歷史新高。
337調查是美國阻止或者限制外國企業或其產品進入美國市場重要的手段之一。337調查也曾盯上過中國橡膠行業,最知名的案件是2005年美國富萊克斯公司與圣奧公司橡膠防老劑案件、2012年美國圣萊科特指控中國華奇化工的橡膠樹脂案件。
中國橡膠工業協會輪胎專家組資深輪胎專家馮耀嶺,對比分析了中國和歐、美等國家和地區在輪胎標準方面的區別。他表示,就是因為在輪胎胎側標識等方面存在的微小差別,但是因為沒有標準話語權,給我國輪胎企業生產制造和產品出口帶來了麻煩,也給消費者造成了諸多不便。
轉自:中國橡膠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