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國際學校"走出去"需要多方合力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7-12-11





      針對國際學校“走出去”的問題,全球化智庫(CCG)與南南國際教育智庫研究院在《“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國際學校發展戰略報告》中提出了諸多切實可行的政策建議。
     
      從國際學校方面看,可從市場風險評估、跨境宣傳、多元教育以及師資力量等方面加強建設,更好地“走出去”。
     
      加強“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市場風險評估。對于有意向在該地區開設國際學校的機構而言,對當地市場的全方位評估是重中之重。一方面,結合自身情況,通過前期評估,選擇在一定時期內最合適的市場以及商業模式。另一方面,針對評估發現的潛在運營風險,形成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安排資源調度。
     
      拓展跨境宣傳,找尋新途徑。針對國際學校對目標群體的宣傳不足、信息普遍不對稱的現象,意欲“走出去”的中國學校,核心問題在于發掘潛在服務對象,形成有效的溝通。
     
      各方協同合作,擴大生源,減小就學壓力。從受訪者收入調查結果可以看到,包括中國政府派出機構、國企、民企在內的九成家庭年收入仍在50萬元以下。過高的學費標準,對這部分家庭而言,負擔不小。中國在該地區創辦國際學校恰好可以抓住“互聯網+教育”,將部分課程通過網絡遠程的形式進行傳授,以降低教學場地、師資的成本,從而降低學費水平。
     
      設置靈活開放的課程,契合多元教育需求。為適應該地區中國外派人員與當地華人華僑的需求,中國的國際學校課程設置應當注重“民族化”與“國際化”相結合。國際學校應根據服務對象的需求及時規劃、調整,開設達到不同教育目的的課程。學校可以利用自身優勢開設符合不同語言與文化環境的特色課程。學校還需根據不同學段學生,采取循序漸進的個性化教學方式,設置動態分層課程,因材施教,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語言。
     
      彰顯學校特色,建設學校文化緩解摩擦。國際學校進行學校文化建設的重點在于,在鼓勵多元文化共通共融的前提下倡導主流文化價值觀,強化師生對理念與價值觀的認同,培養學生跨文化理解、交流與交往的能力,從而形成獨樹一幟的辦學理念和路徑。將國際教育理念融入到國際學校文化之中,提升學生對中國與當地文化的理解力,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學會接納和尊重不同文化和民族的風俗習慣,意識到共擔國際使命與責任的重要性。
     
      強化教師制度管理,注重師資力量建設。外籍教師與本土教師存在的差異性與流動性,會使國際學校付出高昂的成本維持師資的品質與穩定性。學校可在外教入職培訓中引入任教國家的教育體制、學校背景、教學理念等相關內容,在入職之后定期強化培訓,并對教師表現進行考核。本土教師應積極進行授課訓練。中方教師則囿于已有教學模式,學校可以廣泛開展教師教育,并為其提供走出校門的機會。
     
      建立內外結合的評估體系。未來進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中國學校,需要主動建立內外結合的評估方式。內部評價突出學校的自主性。學校可按照國際學校辦學標準,從低層向高層逐級遞交內部質量評價報告,班主任根據學生課堂及課下表現,教學情況形成總結性報告,提交學校督導部,綜合整個年級提交給學校高層領導,依據實際情況,進行統籌規劃,及時查補教學、管理各環節的不足。外部評價則由學校外部成員對學校進行評價。
     
      從國家政策層面看,政府應從戰略層面給予支持,從而加強相關服務與認證、監管。
     
      中央戰略方針政策的支持:中央可以將中國國際學校“走出去”戰略與“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中國人才赴外學習等政策結合起來,將其納入人才國際化的政策框架內。組建以中國國際學校為載體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國際教育合作協調部門,協調處理外交部、教育部、商務部、公安部等部門需要通力協作的事宜。
     
      相關部門的資金與服務支持:作為中國國際學校“走出去”的主要服務群體,外交、外事部門的全力支持與配合最為重要。第一,及時統計外派人員子女的教育需求,搭建信息平臺;第二,由外交部牽頭設立該地區國際學校發展基金,以當地實際情況對中國國際學校給予不同形式的支持;第三,通過該地區中國大使館、領事館向外派人員與當地社會進行中國國際學校、國際教育理念與特色的宣傳,擴大國際學校潛在服務對象范圍;第四,經過評估、認證或招標,可以與部分教育機構合作,開設專門的中國國際學校或將其列入中國外事部門“推薦國際學校”名單;第五,加強義務教育、中考高考與國際學校課程體系的銜接,建立學分轉化體系,保證外派人員子女回到國內后能夠正常完成學業;第六,公安部可與外交部合作,對中國國際學校包括外籍人員在內的學生、教師提供出入境、簽證政策方面的便利。
     
      認證與監管: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立民辦國際學校,可以更高效地適應于市場化運作模式,但辦學質量仍需有保障。因此,民辦中國國際學校的認證與監管尤為重要。2017年9月出臺的新《民辦教育促進法》為國際學校的準入、服務質量、退出等方面設置了管理標準,但該法僅針對中國國內的民辦教育。教育部仍可參考該法,以不同性質民辦學校的評價標準、辦學許可證制度和年檢制度,實施非強制性國際學校認證。認證組織由該地區教育專家團隊或專業評審機構與國內教育部門通力合作。
     
      此外,報告還就中國派出人員如果籌劃子女的海外教育提出建議。認為家長應該謹慎擇校,強化家庭教育,主動參與學校管理。處于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多未成年,作為學生的家長和監護人,需要為子女全方面籌劃。首先,該地區多為發展中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環境異于國內。家長需要了解意向國家國際學校的教育理念、政策法規,全面、充分地了解教育環境,多方考量。其次,在選擇國際學校的同時,著重考察辦學理念是否與預期契合,明確目標學校招生要求、師資力量,依據孩子的適應能力選擇合適的文化傾向與特色課外活動的課程體系。再次,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主動問詢孩子近況,以免因不適應導致孩子產生生理及心理問題。一旦發現問題,及時疏導或治療。最后,成立家長委員會,以制度或章程的形式穩定下來,定期召開委員大會,支持學校工作,加強家長之間的聯絡,形成三方教育合力。家長在工作之余應多給予孩子關心和陪伴,堅持親子閱讀,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受教育氛圍。
     
      轉自:國際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女子跳河輕生 因穿棉衣漂浮水面被凍僵 女子跳河輕生 因穿棉衣漂浮水面被凍僵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