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人工智能驅動在線教育產業普及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9-01-08





      互聯網技術正在加速驅動新一輪教育產業升級。近年來“互聯網+教育”的業務載體和商業模式不斷推陳出新,先后出現了以視頻直播為代表的“電大模式”、以線上授課和線下答疑為代表的“雙師模式”和更注重互動性、參與性的“人工智能課堂”模式。專家認為,未來,隨著“互聯網+科技+教育”的業務載體日趨成熟,新的商業模式也將相繼涌現。


      艾媒咨詢近期發布的《2018中國在線教育行業白皮書》認為,在線教育的突出優勢在于靈活便捷、資源豐富,并且能結合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滿足用戶多元化、個性化需求,彌補傳統線下教育存在的不足和缺陷。預計2020年中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將達2.96億人,市場規模將達4330億元。


      從國內互聯網教育產業看,新東方、好未來、學大教育等企業均已經嘗試用互聯網技術,賦能教育資源。從較早的文本課程下載,到視頻課堂,到互動雙師+直播模式,再到全面人工智能功能嵌入,技術升級儼然是在線教育產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之一。


      新的技術促成了國內在線教育機構得以不斷升級,并推動教學思維發生演變,線上教育已經逐漸成為一種全新教育方式。


      與此同時,用戶對于在線教育的需求正在升級,從早前單純注重師資力量,到如今師資與用戶體驗并重,用戶要求教育平臺加大技術含量,在授課過程中增強互動性與參與性。


      記者近日從滬江網獲悉,滬江網旗下的實時互動教育平臺目前已有2000多家機構和4萬多名網師入駐,課程覆蓋語言、職業技能、文化與科學以及K12I(學前至高中階段教育)四大門類。用戶可以在平臺上選擇個性化課程,并且在授課過程中通過網絡技術實現課堂參與和實時互動。


      滬江網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伏彩瑞表示,“互聯網+”不僅需要把互聯網引入學校,還要通過大規模、普惠的平臺及工具,將優秀的老師從線下帶到線上,把課程用網線和屏幕從城市送入鄉村。


      通過技術手段,彌合欠發達地區存在的教育鴻溝,消除教育資源東西部差距,業已成為在線教育行業發展趨勢和方向。近年來,各地實踐互聯網教育扶貧的案例不斷涌現,除了在線教育企業外,阿里、騰訊等互聯網巨頭也在該領域投入力量。


      華東政法大學知識產權法律與政策研究院研究員楊勇認為,在線教育并非是傳統線下渠道和場景拖到線上的搬運工。對于遠程情景互動的參與性的“人工智能課堂”,可以通過異地教育資源的精準投放,縮小教育資源區域差距,實現特色教育資源、交互式網絡直播技術、遠程網絡互動教室的融合。


      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人工智能+教育”成為2018年在線教育行業的關鍵詞。未來幾年,在線教育技術的持續升級、個性化教育的普及都將推動在線教育市場規模進一步增長。(記者 高少華)


      轉自:新華社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在線教育迎來“變現”高峰 差異化商業路徑顯現

      2016年,在線教育已經有了相對廣泛的市場滲透率。但也有業內人士認為,教育行業格局已發生明顯變化,部分領域進入冷卻期,單純的工具型、流量入口型產品已不足以支撐一種商業模式。
      2017-04-14
    • 中國在線教育市場規模超千億 上萬菲律賓外教淘金

      艾瑞咨詢日前發布的報告顯示,國內在線教育市場規模逐年上升,2016年市場規模達到1560 2億元,同比增長速度為27 3%。行業一共發生303起投融資案例,投融資總額約155億人民幣。
      2017-06-26
    • 讓在線教育更有溫度(人民時評)

      在線教育不是簡單地把培訓班搬到網上,它的內涵應該更加豐富。網絡在線學習日益流行,成為不少學生的自主選擇;一些在線教育機構受投資者青睞,頻頻獲得融資支持。最近一段時間,有關在線教育的話題熱度不減,引發媒體關注。
      2017-07-27
    • 聚焦·在線教育之亂,“愿打愿挨”不是理由

      在線教育市場存在“一個愿打一個愿挨”的現象,買賣雙方都有點稀里糊涂的感覺,這樣看似相安無事,實則會破壞整個行業的風氣。除了對在線教育的資質要從嚴審核外,還應對在線教育的發展采取促進性原則,體現在立法上,就表現為制定相...
      2017-08-15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