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 全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1-04-28





      在全國第四產量大縣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種糧大戶張文鏑去年承包了420坰耕地,每坰地產出12000公斤玉米,凈盈利320萬元。吉林省不斷調整農村生產關系,提高糧食生產力,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用好養好黑土地,夯實糧食安全基礎。2020年,吉林省糧食總產量達到760.6億斤,連續8年保持在700億斤以上,穩居全國第五位,糧食調出量居全國前三位,為國家端穩口糧“金飯碗”。


      保量是根本。吉林省糧食播種面積達到8523萬畝,其中玉米6430.86萬畝、水稻1255.71萬畝、大豆481.69萬畝。通過實施河湖連通工程擴大農田灌溉面積55萬畝,支撐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50萬畝,年增產糧食5億斤以上。


      保質是高端。依托世界水稻黃金帶的自然優勢,從2013年起,吉林省開展吉林大米品牌建設工程,組建吉林大米產業聯盟,69家企業自有基地面積達300萬畝,中高端大米產銷量穩定在20億斤以上。


      技術是手段。集成推廣先進實用技術,藏糧于技。2016年以來,累計優選主導品種415個。2020年新審定主要糧食作物品種255個,“十三五”期間累計審定712個,比“十二五”時期增長90%。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100%,自主創新良種市場占有率60%以上。2020年主推技術155項,實施生物防治、航化作業等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技術1億畝次以上,測土配方施肥實現主要農作物全覆蓋。


      防災是保障。重點圍繞干旱、洪澇、病蟲害、臺風等自然災害監測預警。抗旱播種能力達到2500萬畝,累計實施抗旱播種1.02億畝次。全面加強病蟲害防控能力建設,專業化統防統治日作業能力達到450萬畝。


      土地是基礎。吉林省將保護性耕作確定為黑土地保護首推重大技術,與中科院、中國農大等院校合作,在梨樹縣建立研發試驗基地,制定全國首個“保護性耕作技術規范”,率先在全國推廣保護性耕作,推動研發全國第一臺牽引式重型免耕播種機。2020年,安排補貼資金7.2億元,實施保護性耕作1852萬畝,比2015年增長3.1倍。今年已落實補貼資金11.2億元,實施面積擴大到2800萬畝,比上年再增加約1000萬畝。制定黑土地保護技術規范,示范推廣秸稈覆蓋還田保護性耕作、秸稈深翻還田、鹽堿地治理、水肥一體化技術等10大黑土地保護模式,構建起東部固土保肥、中部提質增肥、西部改良培肥的保護路徑。


      農機是利器。吉林省僅2020年就落實農機購置補貼資金22.5億元,補貼農機具11.3萬臺(套),使農機總動力達到3900萬千瓦,比2015年增長23.6%;拖拉機保有量125.5萬臺,比2015年增長2.4倍,2020年全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1%。


      轉自:經濟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吉林率先實行高效植保機械作業補助

      為大力推廣高效植保機械化技術,補齊高效植保機械化短板,近日,吉林省農委、財政廳聯合印發了《高效植保機械化實用技術推廣作業補助項目實施方案》 。
      2017-08-31
    • 吉林榆樹:黑土地上的備耕“三變”

      再過不到一個月,曾多次摘得全國產糧“冠軍縣”的吉林省榆樹市就要迎來最繁忙的春耕季節。記者近日在榆樹的部分農村地區走訪時發現,高效灌溉模式、高標準農田和訂單化種植,讓不少農民和“新農人”告別了以往備耕時節的焦慮。
      2019-04-11
    • 跑贏“最后一公里”--看吉林省農業科技開花結果的生動實踐

      近年來,吉林省農業技術的推廣與落地,離不開基層農技站、高校以及新型經營主的深度參與和推動,只有調動多方力量,才能真正讓農技“長腿”,在田間落地生根。
      2019-04-12
    • 2019年吉林省稻漁綜合種養面積力爭達到70萬畝以上

      2019年吉林省稻漁綜合種養面積力爭達到70萬畝以上

      稻漁綜合種養技術作為一種具有穩糧、促漁、增效、提質、生態等多方面功能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模式,省政府已將該技術列為農業五大主推技術,并納入促進農民增收的主要工作內容。
      2019-06-18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