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豆進口創新高 “洋大豆”審批或收緊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7-11-22





      有外媒報道稱,中國對進口大豆發放安全證明所花費的時間延長,可能抑制未來幾個月的買需。該報道還稱,已至少有兩批分別裝載60000噸大豆的船貨尚未取得證明,未來可能還有更多大豆進口受影響。就此,《華夏時報》記者向國家有關部門求證未果。截至記者完稿時,未得到負責發放證明的農業部的回復。
     
      事實上,全球60%的大豆出口都流向中國。過去10年間,中國對大豆的需求急劇上升,成為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貿易國和消費國,僅2016年中國就累計進口大豆8391萬噸。按作物年度來計算,2016/17年度(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我國累計進口大豆9352萬噸,首次超過9000萬噸,創下歷史新高。11月8日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今年1-10月份大豆進口總量為7730.7萬噸,同比增加15.2%。“中國在全球的大豆市場中發揮著非常關鍵的作用。”美國駐華使館臨時代辦阮大為今年3月出席“南北美大豆可持續生產和消費重要性暨與華貿易論壇”時如是表示。
     
      大豆進口趨嚴
     
      《華夏時報》記者采訪獲悉,中國去年加大對進口大豆的檢測力度。當萬噸大豆的貨輪抵達廣西防城港或山東日照港時,隨即港口檢驗檢疫官員下倉對大豆進行取樣,檢測有無疫情或危害生物。大豆通過檢疫后,再使用港口大型卸貨機轉移大豆,隨后被送至附近的豆油加工廠。事實上,一顆“洋大豆”漂洋過海來到中國,通關檢查是非常嚴格的。據悉,這些來自美國、阿根廷和巴西的“洋大豆”,在靠岸之前,海關就提前通過“運輸工具動態管理系統”審核電子申報數據,實現對海關監管區域的全覆蓋。“在需要的時候,海關關員會登輪檢查。”日照港有關人士告訴記者,在完成通關繳稅放行手續以后,企業通過汽車、火車、傳送帶等多種方式將“洋大豆”送到榨油車間。正因為壓榨需求強勁,農業部將2017/18年度大豆進口預測數據從此前的9450萬噸上調至9597萬噸,增加147萬噸。自8月底以來大豆加工一直有利可圖,提振了大豆進口需求。
     
      加快彌補短板
     
      國家歷來高度重視大豆產業的發展。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了農業供給側改革的目標,提出“擴大豆、減玉米”是今后糧食主產省的工作重點。8月1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第6493號建議的答復摘要顯示,中國在東北地區實行市場化收購加補貼政策,促進大豆生產恢復發展。中儲糧大豆銷售中心李剛此前表示,在國家種植結構調整戰略下,2017年東北地區大豆種植面積在3800萬畝左右,面積增幅大概在27%-28%。有機構據此預計,今年國產大豆產量將提高至1550萬噸,較上年同期增加285萬噸。“今年國產大豆種植面積有所提高,但提高到可以滿足國內所需求的大豆種植面積量是不現實的。因為,如果中國要生產近8000萬噸的大豆,按目前中國的單產計,要用6億多畝農田。”11月16日,黑龍江一不愿具名的專家告訴《華夏時報》記者,中國產的大豆,占比不到進口大豆量的20%,事實上,自給率還是比較低。
     
      黑龍江農墾局紅星農場的597農場主闞延敏曾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大豆種植面積萎靡最主要的原因,那就是收益低,農民種植大豆的積極性不高。“大豆目前的平均畝產和平均價格,即便是加上大豆生產者補貼,每畝的收益也不如玉米,農戶因此選擇了種植玉米。”闞延敏說。企業的狀況也不理想。“目前加工低價進口大豆的企業,基本處于虧損邊緣。2014年黑龍江省大豆加工企業為139戶,加工能力達到1340萬噸。但兩年后的2016年開工生產的僅有38戶,今年1-6月份只有30戶企業開工生產。”黑龍江省糧食局糧油工業與科技處處長崔萍稱。
     
      記者還注意到,多年從事農業政策研究的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陳錫文最近在上海的演講中也指出,種大豆效益低的原因,主要是中國大豆科技進步太慢。陳錫文表示,目前來看,全球大豆的平均畝產在370到380斤,而中國只有250斤,如果不把這個短板補上,花再多錢,也很難讓農民愿意種。“即使政府出2.4元/斤的價格,從農民手里收過來一噸大豆成本超過4800元,現在從南北美洲進口的大豆,最低的大概只有3000塊錢,每噸大豆相差1800元。”陳錫文說,價格問題必須依靠科技進步解決。
     
      進口大豆的價格優勢從海關發布的數據也可以得到證實。9月份大豆到港平均成本為405.2美元/噸,而同期國產大豆價格普遍在3800元/噸左右,進口大豆即便是到港價也只有3400元/噸左右,價格優勢明顯。針對新季大豆的價格走勢問題,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司長唐珂在近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回答了記者的提問。唐珂表示,作為東北地區調減玉米后改種的主要品種之一,大豆的種植效益直接影響到種植結構調整優化的可持續性,今年呈現出“面積擴、單產升、總產增”的局面。但唐珂也承認,自今年以來,我國大豆進口繼續高位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國產大豆的市場空間。
     
      轉自:華夏時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農業部上調2016、2017年度玉米和大豆進口預估量

      農業部市場預警專家委員會發布“4月中國農產品供需形勢分析”報告:上調2016 17年度玉米進口量預估至100萬噸,較上月預測數調增20萬噸,主要原因是東北部分玉米加工企業開工率偏高,價格較低的烏克蘭玉米進口增加
      2017-04-12
    • 國內憂慮大豆進口 依賴度過高聽聽南北美的農民怎么說

      在日前舉行的“南北美大豆可持續生產和消費重要性暨與華貿易論壇”上,占全球大豆出口總量絕對比重的美洲六國(阿根廷、巴西、加拿大、巴拉圭、美國、烏拉圭)出席。
      2017-04-17
    • 大豆

      大豆"保險+期貨"試點成效顯

      近日,由陽光農業相互保險公司、浙商期貨有限公司及其風險管理子公司浙江浙期實業有限公司共同推動的2017嫩江大豆價格保險項目進入尾聲,當前項目已產生賠付145萬元。作為大連商品交易所2017年支持的32個“保險+期貨”試點項目...
      2017-11-07

    熱點視頻

    習近平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五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發表重要講話 習近平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五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發表重要講話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