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陽光農業相互保險公司、浙商期貨有限公司及其風險管理子公司浙江浙期實業有限公司共同推動的2017嫩江大豆價格保險項目進入尾聲,當前項目已產生賠付145萬元。作為大連商品交易所2017年支持的32個“保險+期貨”試點項目之一,該項目得到了農業部和黑龍江省農委的大力支持。
浙商—陽光農險團隊此次出單國產黃大豆1.45萬噸,以大商所黃大豆1號期貨合約A1801為保險標的,目標保險價格由嫩江參保農戶根據盤面價格點價確定,實現目標保險價格均價3874元/噸。保險期限從2017年6月~11月,農戶可以自由選擇6月到10月通過點價確定的市場價格或11月采價期的均價作為理賠價格。保單條款規定,如果理賠價格低于目標保險價格,由浙商—陽光農險團隊對參保農戶提供差價賠付。截至目前,已有18戶農戶通過點價行權,1.28萬噸大豆現貨共獲賠145萬元。
風險管理需求強烈
自2014年東北三省一區推行大豆目標價格補貼政策試點以來,國產大豆產業從一蹶不振中逐步恢復。今年3月,發改委發布消息稱,2017年將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調整大豆目標價格政策,實行市場化收購加補貼機制。在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此舉對優化種植業結構、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價補分離和市場化定價也將導致價格波動加大,使農民承受更大風險,利益難以得到有效保障。據介紹,黑龍江省嫩江縣是全國最大的非轉基因大豆生產縣,大豆年均種植面積接近700萬畝,產能105萬噸,占全國大豆產量的近1/10。近年來,受進口大豆的沖擊,加上農業供給側改革推進過程中伴隨的市場調整,農民對種植大豆信心不足,積極性不高。
在這樣的背景下,為響應中央一號文件關于穩步擴大“保險+期貨”試點的精神,在嫩江當地持續探索開展大豆價格保險業務,為種植大豆的農民增添價格保險渠道,對降低大豆種植的市場風險、切實保障農民收益、調動農民種植大豆的積極性具有深遠意義。
兩年價格保障反響積極
浙商團隊從2012年開始設計場外期權產品,并在2013年~2014年進行了模擬運行和實盤試點。2015年,大商所提出“保險+期貨”,并逐年擴大和加大試點支持的范圍和力度。在此背景下,浙商團隊于2015年~2016年連續兩年在嫩江開展大豆價格保險業務。2015年項目為2100噸大豆保值,并取得了實際賠付,有效保障了預期價格,穩定了農民收入。2016年項目為1.45萬噸大豆保值,最終因市場價高于目標價未產生賠付。但相對應地,由于大豆現貨價格大幅上漲,農戶獲得了較高的現貨銷售收入。有了此前工作的經驗和試點項目的平穩開展、保障有力,嫩江地區農民的風險管理意識有所提高。據介紹,前兩年參與“保險+期貨”試點項目的21戶嫩江農戶均參與了2017年的大豆價格保險項目。
持續創新保障農民利益
在2016年的試點項目中,因為模式局限,當出現有利于農戶的市場價格時,農戶無法提前了結協議,且增加了期貨公司的對沖成本。針對上述問題,綜合此前項目開展情況,2017年項目創新性地設定了兩個市場價格,即市場價格a,參保農戶在2017年10月31日前通過點價方式確認大商所黃大豆一號期貨A1801合約的盤面價格;市場價格b,大商所黃大豆一號期貨A1801合約在2017年11月1日~30日每個交易日的期貨收盤價的算術平均價。若農戶進行點價,選取市場價格a作為理賠價格;若農戶放棄點價,則選取市場價格b作為理賠價格。也就是說,農戶既可以選擇點價價格作為理賠價格,也可以選擇均價作為理賠價格,農戶的參與度和自主度進一步提升,農戶利益更有保障。
據介紹,自9月11日第一位農戶點價行權以來,截至10月20日,已有18位農戶采取了點價行權的方式,即選擇了市場價格a,行權均價為3766元/噸,1.28萬噸大豆共獲賠145萬元。(作者:劉旭)
轉自:國際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