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油國博弈 全球油市立冬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11-19





      僅僅六周,國際原油市場就變天了。
     
      10月,國際油價還在“沖刺百元”的跑道上,11月原油市場已跌入技術性熊市,并創出12個交易日的歷史最長連跌紀錄。
     
      經過幾日小幅反彈,截至11月16日發稿,紐約商業交易所WTI原油期貨從低位回升至每桶57.8美元左右,倫敦洲際交易所布倫特原油期貨也回升至每桶68美元一線,但兩者都未收復11月13日創出的年內最大日內跌幅。
     
      產油國的博弈是油價跳水的直接原因。11月14日,國際能源署(IEA)表示,世界三大石油生產國美國、俄羅斯和沙特阿拉伯正以創紀錄的速度生產原油,導致全球供應量明顯超過需求。
     
      更糟糕的是,原油需求萎縮加劇。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在最新月報中稱,由于全球經濟放緩抑制需求,2019年市場對于OPEC的原油需求降幅要超過此前預期,同時下調2018年全球石油需求預期。
     
      供應過剩而需求不足,市場預計,國際油價還有進一步下跌空間。
     
      意料之外
     
      2018年5月,美國政府宣布退出伊核協議,重啟對伊制裁預期加劇,油價在市場對伊朗原油供應的擔憂中震蕩走高。
     
      同樣在5月,美銀美林稱,由于委內瑞拉和伊朗的供應風險將影響全球市場,布倫特原油價格明年可能升至每桶100美元,創2014年以來新高。美銀美林也因此成為華爾街首家預測油價將重返100美元的投行。此后,Bernstein等投行也跟風看漲油價。
     
      8月,美國重啟對伊朗金融、金屬、礦產、汽車等一系列非能源領域制裁,市場對于美國制裁伊朗導致油價暴漲預期進一步升溫,看多情緒高漲,原油多頭伺機行動。10月3日,WTI和布倫特原油期貨雙雙創下每桶76.90美元和86.74美元的四年新高。
     
      然而美國對伊朗的制裁來得并沒不如市場預想般“猛烈”。11月5日,美國宣布對伊朗能源、金融、運輸等領域的制裁全面重啟,但暫時允許八個國家和地區繼續進口伊朗石油,這大大削減了市場投資者對原油供需不足的擔憂。根據美國法律,豁免期限為180天。數據顯示,這八個國家和地區占據了伊朗海運石油出口的四分之三。
     
      受此影響,原油價格迅速跳水。
     
      11月13日,紐約商業交易所WTI原油期貨收盤大跌7%,創逾三年最大單日跌幅,連續第12日下跌,創下歷史最長連跌紀錄,最低跌至每桶54.75美元,創年內新低,距離十月最高點,跌幅近30%。
     
      倫敦洲際交易所布倫特原油期貨重挫6.6%,收于每桶65.47美元,較其10月最高每桶86.74美元的價格已下跌超24%。一般而言,資產價格跌幅超20%,即已進入技術性熊市。
     
      從美國商品期貨委員會(CFTC)持倉報告看,近一個多月以來WTI、布倫特原油期貨市場的非商業(投機資金)賬戶空頭加倉明顯,合計凈多頭大幅削減。截至11月9日當周,對沖基金和其他基金經理已將其在原油期貨合約中的多頭頭寸降至2017年8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政策難調
     
      2016年國際原油價格出現斷崖式下跌,最低跌至每桶不到30美元。
     
      為穩定原油市場,沙特帶領OPEC聯合俄羅斯等非OPEC產油國執行減產協議,合作效果逐步顯現。2017年10月,減產協議使油價提高到每桶60美元,2018年5月油價甚至跨過了每桶80美元關口。
     
      然而今年以來聯合減產政策搖擺不定。
     
      2018年5月,美國重啟對伊制裁預期加劇,市場預計每天將削減30萬至70萬桶甚至更多,供應中斷可能會超出預期,再加上委內瑞拉經濟崩潰石油產量下降,供應不足一度成為原油市場討論的焦點。此時減產還未來得及剎車,6月,OPEC成員國減產力度甚至大于預期,油價創下近三年半新高。
     
      此后,在石油消費國的呼吁下,為了彌補伊朗石油供應減少的缺口,OPEC開始討論增產,部分成員國以及俄羅斯同意恢復部分產量。世界三大石油生產國,美國、俄羅斯和沙特紛紛創下了新的產量紀錄。
     
      然而,計劃不如變化快,國泰君安期貨原油研究總監王笑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6月沙特等國增產后,全球股市接連暴跌,原油需求預期變差以及伊朗制裁豁免等多重因素下,原油市場一下子從供小于求的緊平衡狀態轉為當下的供大于求狀態。”
     
      如今面對美國增加原油供應,油價持續下跌,據彭博報道,11月11日,OPEC監管委員會在阿布扎比召開會議,討論2018年12月及2019年可能的減產措施。
     
      當天,沙特能源部長法利赫(Khalid al Falih)表示,作為OPEC最大的產油國和全球最大的原油出口國,沙特打算在12月每日減產50萬桶。
     
      法利赫指出,油市供應充足,因為美國的豁免政策,市場從過度反應的一端轉向另一端。
     
      “世界需要負責任的產油國,必須維持市場供應充足,只有在確信有必要的情況下才會減產。”法利赫強調。
     
      哈薩克斯坦能源部副部長表示,目前問題的關鍵是市場需要削減多少產量。
     
      12月6日至7日,OPEC及其盟友還將于維也納召開開會,決定2019年的產量政策。沙特希望至少為油價設定一個下限,不希望價格直線下降。
     
      中信期貨研究部能源化工研究員桂晨曦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OPEC年內產量政策變化正體現了政策的連續性。當前OPEC政策的核心就是維持市場供需平衡及穩定,即供應不足時增產,供應過剩時減產。
     
      廣發期貨首席原油分析師姚曦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OPEC成員國均為資源型國家,原油出口是這些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油價過低對政府財政收支平衡有致命的影響。OPEC從成立以來一直通過調節產量來控制油價的變動,因此當原油市場基本面出現供需失衡的情況,OPEC就會調整其產出策略,控制油價。沙特由于擁有大量的閑置產能從而在OPEC國家中占據絕對話語權,而沙特能源部長不止一次提到,國際油價在每桶70美元至80美元之間符合其利益。
     
      產油國博弈
     
      沙特和俄羅斯作為世界上兩大石油出口國,產能相加占全球總量的1/4左右,其在原油市場的影響力和話語權一直占據主導位置。不過,隨著美國頁巖油產量不斷創新高,美國在原油市場的話語權正在加重。
     
      至今年8月,美國原油產量已經成功超越俄羅斯成為全球最大的原油生產國。但這還不是美國供應的極限,美國還有很多剩余產能沒有啟動,且這些剩余產能同樣擁有低成本、高彈性等特點。
     
      IEA在其11月13日公布的年度《世界能源展望》報告中曾預測,美國頁巖油持續增長可能會使美國大大超越全球其他主要產油國,到2025年全球石油增量中的大約75%將來自美國。
     
      在產出大幅增長的同時,美國能源出口也水漲船高。在今年三季度,美國汽油產品出口達到日均510萬桶,為這一領域全球最大出口國。與此同時,美國液化氣出口也即將成為全球第一。
     
      金融博客Zero Hedge發文指出,隨著出口能力增加,美國對OPEC原油依賴的下滑很可能導致2014年油市重演,當時在美國頁巖油攫取大量市場份額之后,傳統產油國各自為政搶占市場份額,導致油價崩潰。
     
      美銀美林指出,在10年前的2008年,美國在購買外國能源上的支出還高達GDP的3%,而截至上月,美國在能源上已經轉為貿易盈余。這也意味著美國不再依賴OPEC等的石油進口來滿足國內需求,甚至對國際能源定價也有了更大話語權。
     
      回顧今年的幾次油價下跌,都有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喊話助推。特朗普多次發布推特批評OPEC的減產措施提高油價,并稱“人為”的高油價不會被接受。
     
      姚曦認為,近幾年來,隨著美國頁巖油行業的崛起,OPEC對全球原油市場的影響力有所減弱。“美國頁巖油憑借其巨大的儲量以及對價格反應靈敏等特點正在挑戰OPEC的地位,但OPEC目前仍是全球石油市場中最主要的玩家,這是由于全球石油供應仍以常規原油為主,頁巖油產量僅占全球原油產量的不到10%,而OPEC產量占到了全球原油產量的三分之一,且OPEC擁有全球最大的剩余產能,可以迅速通過調節產量的方式來影響價格。”
     
      也有分析指出,美國一面要求OPEC增產降油價,一面抑制伊朗和俄羅斯原油產能擴張和出口,為美國原油開拓市場。現在原油市場演變為三國博弈,美國,俄羅斯,沙特都在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仍將下行
     
      目前,市場對2019年原油走勢存在分歧,減產政策、供應、需求的不確定性共同影響著油價。
     
      俄羅斯能源部長諾瓦克表示,不確定明年市場是否供過于求。未來幾個月的供應過剩將受到季節性因素的推動,而到2019年年中,市場可能會再次實現平衡,需求甚至可能超過供應。
     
      姚曦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在進入11月后,全球煉廠將開始復工,預計11月有望增加200萬桶/天的需求,12月繼續增加100萬桶/天的需求,而沙特能源部長在近期也表示將在未來一兩個月減產。短期看油價將在未來一兩個月大概率上行。
     
      倫敦券商PVM Oil的分析師Stephen Brennock表示:“由于全球供應不斷膨脹和需求前景趨緩,原油市場的熊市不會放慢。”
     
      隆眾資訊原油分析師李彥認為,供應是否過剩要看需求,如果需求強勁,供應將不存在過剩擔憂。“目前來看,油價并沒有觸底,還有下行空間,或跌穿每桶70美元一線。中長線看,原油在每桶65至70美元之間有價格支撐,不具備閃崩條件。”
     
      桂晨曦表示,目前沙特恢復減產意愿較高,但如果來自美國阻力較大,OPEC與非OPCE產油國或建立長期合作機制,視市場狀況進行彈性調節,油價或維持寬幅區間震蕩。(作者:李曦子)
     
      轉自:中新經緯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中國市場已經成為全球產油國的必爭之地

      近期,一批來自中東、非洲等地的油商活躍于我國煉化企業中,他們或是石油公司,或是代表政府,都在向我國“推銷”著“自家”的原油,中國已經成為了這些產油國的必爭之地。
      2018-02-22
    • 產油國拒不增產,國際原油市場面臨供應缺口

        此前,美國總統特朗普已多次呼吁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等產油國增產,以降低原油價格。然而在上周日舉行的主要歐佩克和非歐佩克產油國會議后,它們并未發表關于增產的聲明。
      2018-09-26
    • 全球LNG市場平衡尚需時日

      自國際原油價格暴跌以來,供需不平衡就成為石油市場頭疼的難題。如今,液化天然氣(LNG)市場也遭遇了類似的困境。如何擺脫供應過剩、需求不振,成為國際LNG市場關注的焦點。
      2017-03-22
    • 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已占四分之一

      部設在法國的“21世紀可再生能源政策網絡”(REN21)周三發布的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16年底,包括大型水力發電在內的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能力達到20 17億千瓦,首次突破20億千瓦大關。
      2017-06-07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