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油氣巨頭搶灘登陸氫能市場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0-12-21





      日前,英國石化巨頭英力士與韓國現代汽車達成協議,將在氫能領域展開合作。無獨有偶,此前,bp也官宣了與丹麥風電企業沃旭能源的氫能合作。另有殼牌在中國的首個商業化氫能項目11月中旬落戶河北張家口。一系列動作表明,國際大型油氣企業正加速在氫能市場“跑馬圈地”。

      氫能改變游戲規則

      英力士公司表示,氫能技術已經成為化石燃料公司未來業務的“核心”,是“游戲規則的改變者”。

      根據英力士與現代汽車的合作協議,英力士將向現代汽車供應氫燃料,后者則提供燃料電池技術,幫助英力士敲開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大門。同時,雙方還將共同研究氫氣生產和應用前景,并進一步探索全球范圍內氫能技術的潛在商機。

      現代汽車表示,其擁有豐富的氫燃料電池專業知識和數十年的開發經驗,英力士擁有強大的石化業務和燃料供應能力,通過合作可實現協同效應,助力氫燃料電池加速實現商業化生產。

      《金融時報》指出,從燃油車向新能源汽車過渡,使得燃料生產商和汽車制造商必須重新建立新的供應鏈。對計劃推出氫燃料汽車的汽車制造商而言,確保穩定、可靠的氫燃料供應是促進此類車輛順利推廣的關鍵,這也成為英力士這樣的石化生產商的新機遇。

      目前,英力士子公司Inovyn是歐洲最大的電解運營商,年產氫氣30萬噸,不過都是化學業務的副產品。今年11月,英力士曾宣布,將在歐洲大規模建設制氫裝置,通過合作開發一個以歐洲為基地的可靠的氫氣供應鏈,目前已經參與了幾個氫氣開發項目,以獲取碳基能源和其它原材料。

      英國《衛報》指出,打造低成本氫氣供應鏈,是英力士謀求轉型的關鍵一步。

      制氫暫時離不開油氣

      英力士的氫能布局只是油氣行業“逐氫”的一個縮影。短期內,氫能行業還離不開化石燃料。目前,基于可再生能源的綠氫生產成本約是基于化石燃料的灰氫的4倍左右,基于灰氫但配合了碳捕捉和封存(CCS)技術的藍氫生產成本位于中間。西班牙油氣巨頭雷普索爾技術和企業風險執行總監JaimeMartinJuez表示:“油氣是助推和引領氫能經濟成長的支柱之一。”

      今年6月,雷普索爾宣布投資6000萬歐元在西班牙北部建造一座風電制氫工廠,但該工廠同時將與附近的煉油廠配合,利用CCS技術幫助后者生產藍氫。

      今年11月,殼牌也開啟了其在中國的首個商業化氫能項目。該公司與張家口市交通建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宣布成立合資公司,投建2萬千瓦裝機的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和加氫項目。

      殼牌首席執行官范伯登表示:“到2050年,我們所出售的能源中仍會有油氣,但大部分將是低碳或無碳燃料,如氫氣。”

      bp在氫能領域也是動作頻頻。今年5月,bp宣布投資270萬澳元探索在西澳建設綠氫出口設施的前景,同時尋求合作伙伴在德國建立氫能網絡。11月,bp又與沃旭能源達成了綠氫生產合作項目,將在bp位于德國西北部日產能8.2萬桶的Lingen煉油廠生產氫氣,沃旭能源位于北海的風電場將負責供電。該項目預計2024年投產,初期將包括一個裝機50兆瓦的電解槽,每小時可生產一噸左右的氫氣,年產量約9000噸,每年可減少8萬噸二氧化碳,相當于德國4.5萬輛汽車的排放量。

      根據bp2050凈零排放戰略,其計劃到2030年在某些地區的藍氫和綠氫市場中占據10%的份額。

      油氣企業“逐氫”有先天優勢

      《華爾街日報》撰文稱,油氣公司在制氫方面有兩大優勢,其一是精煉和石化能力,其二是管道基礎設施。這使得他們在推進氫能業務方面具備了一定的“先天優勢”。

      清潔能源和能源智能技術投行野村精品的董事總經理OlavJunttila表示:“大規模使用氫氣不僅需要建造和運營生產設施,還需要壓縮、運輸、分配和轉化設施,油氣公司通常在這些領域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且技術能力突出,能夠迅速轉移業務重心,從而比其他企業更容易在氫能市場站穩腳跟。”

      國際能源署指出,油氣公司在制氫領域擁有重大機遇,尤其是涉及CCS技術的藍氫項目。數據顯示,藍氫生產成本約為2.35美元/千克,綠氫生產成本約為3-6.5美元/千克,而灰氫生產成本僅為1.75美元/千克。

      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分析師MartinTengler表示,未來20年,氫氣成本仍將高于天然氣,這是因為制造工藝通常涉及化石燃料,而相較于綠氫,灰氫和藍氫則更具成本效益,“這是油氣公司機會所在”。

      由于氫氣的特殊性質,其很難大規模存儲,也不方便通過公路或輪船運輸,但在管道中的流動速度卻比天然氣快3倍,這使得油氣公司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管道布局氫氣供應。

      BNEF指出,短期內,氫氣的利潤肯定比不上天然氣甚至可再生能源,但改善、更新后的現代化基礎設施則可以從側面提高氫氣的成本競爭力。預計到2030年,如果在氫能基建領域累計分配1500億美元的補貼,將使綠氫生產成本降至2美元/千克;到2050年,某些地區的綠氫生產成本甚至可能降至1美元/千克。


      轉自:中國石油新聞中心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氫能產業投資進入爆發期:多地布局氫能小鎮

      在地方政府紛紛布局之外,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一些企業也瞄準時機轉型,朝氫能“撲了上去”。
      2017-11-10
    • 我國氫能商業化拉開帷幕 煤炭清潔利用方式更多元

      前不久,由國家能源集團牽頭,聯合17家能源、裝備制造、交通運輸、冶金材料等行業的大型企業、知名高校、研究機構共同發起的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創新戰略聯盟正式成立。
      2018-03-01
    • 氫能產業加速起跑 萬億規模蓄勢待發

      氫能產業加速起跑 萬億規模蓄勢待發

      國家發改委在《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修訂版)中也相應增加了“加強城市停車場和新能源汽車充電、加氫等設施建設”內容。這意味著國家層面開始重視氫燃料電池汽車的基礎設施建設。
      2019-03-30
    • 譜寫我國氫能產業科學發展藍圖

      譜寫我國氫能產業科學發展藍圖

      近年來,氫能產業的發展在全球范圍內備受關注。氫能及燃料電池技術是促進經濟社會實現低碳環保發展的重要創新技術,多國政府皆已出臺氫能及燃料電池發展戰略路線圖,將發展氫能產業提升到國家能源戰略高度。
      2019-06-10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