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九屆中國特殊食品大會的重點會議之一——嬰幼兒食品產業升級大會在四川成都召開。與會專家圍繞該產業的現狀、面臨的問題以及未來發展趨勢展開了探討。
嬰幼兒食品產業要向三方面努力
會議指出,近年來,我國嬰幼兒食品產業在各級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產品質量穩步提升,創新能力顯著增強,行業規模不斷擴大。“但是嬰幼兒食品產業發展仍然面臨著巨大挑戰。”市場監管總局食品生產安全監督管理司原稽查專員畢玉安認為,未來產業仍需要朝著三方面努力:一是堅持科技引領,充分利用現代先進技術,不斷提升產品品質。二是積極掌握市場動向,研發出更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增強消費者的信任感。三是切實履行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在生產的各個過程嚴格把控,保證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同時,企業還應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措施,促進嬰幼兒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提及如何促進嬰幼兒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任發政認為,首先,需要注重營養全面性、均衡性,加大嬰幼兒營養基礎研究,以及功能原料的挖掘與產業化工作,以滿足嬰幼兒全面的營養需求;其次,關注產品的安全性和質量,應用先進生產工藝和技術的同時,嚴格把控生產的各個環節,助推嬰幼兒食品品質升級;第三,重視產品創新性和智能化,積極利用智能感應和識別技術,生產出更高品質、更高附加值、具有創新性的嬰幼兒食品,不斷提升行業整體水平和競爭力。
“嬰配乳粉是關乎億萬家庭幸福和國家民族未來的特殊食品。”市場監管總局食品審評中心嬰配審評部主任龍繼紅指出,為保證質量安全,企業研發創新應結合行業發展和注冊管理實踐,不斷提升嬰配乳粉品質。龍繼紅強調,未來,生產企業、監管部門、行業協會以及從業人員等都應進一步做好嬰配乳粉產品配方注冊管理工作,才能持續提升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水平。
“提升嬰配乳粉質量安全水平勢在必行。”在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涂順明看來,消費者對嬰幼兒食品關注點排在首位的還是營養和安全,因此開發營養全面、食用安全的產品,尤其是要補充嬰幼兒易缺乏的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元素,這些產品是當前消費市場的重要需求。
由于嬰幼兒消費人群的特殊性,嬰幼兒食品不僅要確保營養充足性,還要保證產品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因此,相較一般食品,嬰幼兒配方食品的生產要求更為嚴格,尤其是對致病微生物的檢測。針對微生物的培養時間、溫度、接種方法、培養基配方設計及優化問題,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正高級工程師盧勉飛認為,應該進一步優化微生物的檢測方案,提高檢出率和檢驗質量,全力保證嬰幼兒配方食品質量安全。
另外,湖南英氏營養食品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任國譜指出,嬰幼兒在營養方面面臨著營養不足和營養過剩的雙重挑戰。“科學的、分階段的輔食添加,對改善嬰幼兒的營養狀況及生長發育具有重要影響。”任國譜介紹,經臨床研究實證,綜合考慮寶寶1-5階段的生理、營養、感知力等維度的特征需求進行輔食分階喂養,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和可行性。
加強研發適合中國寶寶的特醫嬰配食品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國家優生、免費篩查政策的大力實施,以及篩查技術的更新,新生兒遺傳代謝性疾病人數相對增加,特醫嬰兒食品需求越加細分、小眾,開發相關產品愈加緊迫。對此,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應用營養一室副研究員屈鵬峰提出,為了滿足不同人群的特殊營養需求,應該完善法規標準建設和產業結構,加強研發適合中國寶寶的“其他品類”特殊醫學用途嬰兒配方食品。
針對未來在特殊食品中開展食物過敏原的檢測工作,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唐文瀚建議:首先,建立嬰幼兒等特殊人群特定過敏原成分數據庫,以提升過敏原監測;其次,建立快速篩查和精準定量檢測方法,以便高效、快捷、精準、高效地進行食物過敏原檢測;第三,建立特殊食品過敏原檢測標準,有助于規范檢測技術流程,提高檢測的準確性和可信度;第四,建立特殊食品過敏原表位篩查與定量研究,以便于查詢和分析相關數據,推動新型低致敏性食品的開發。
山東省食品藥品檢驗研究院研究員王駿分享了特殊醫學用途嬰兒配方食品黏度測定方法的相關進展,詳細介紹了特醫食品黏度的檢測方法以及國內外測定標準。“黏度反映黏性大小,測定并控制其在適宜范圍內對于特醫食品來說至關重要,不僅能優化生產的工藝流程、保證產品質量穩定,還可以幫助產品實現功能性。”王駿指出,目前,特醫食品黏度測定和分析研究仍然處于起步階段,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應加強基礎研究和標準的制定,才能更好地保障特醫食品品質及消費者體驗。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技術創新中心(特殊食品)工程師曹文博博士同時建議,針對特醫食品中相對分子質量分布進行檢測,能夠保證產品質量安全和臨床效果,確保產品科學、安全、有效、真正滿足特定人群的多樣化、個性化需求,為特醫食品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
“進一步提升嬰幼兒食品產業水平質量安全水平勢在必行,還需要生產企業、監管部門、行業協會、技術機構等共同的努力。”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劉艷芳)
轉自:中國食品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