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境購物熱,境內購物涼,即使在境內旅游也經常購買境外品牌商品的現象經久不衰。一方面是境內制造業供大于求的聲音不絕于耳;另一方面在境內旅游時買不到稱心旅游商品的聲音綿綿不絕。
如果把旅游商品供給方和旅游商品需求方各畫成一個圓圈,可以看到供給方的圓圈和需求方的圓圈沒有形成交集或交集很少。隨著互聯網、物聯網等帶來的代購規模化,旅游者直接出境購物量的增幅減緩,但境外代購量在急劇增加。境外代購同樣是國人境外消費的一部分。掙錢在境內,花錢到境外的局面并未改觀。說明境內不是沒有旅游商品消費市場,缺的是可購買的旅游商品。
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的博鰲論壇上指出:旅游產業不僅僅是服務業,在新經濟的發展過程當中,它已經覆蓋一二三產業,本身就是綜合性產業。面對境內旅游商品發展落后的局面,筆者認為需要制造業大舉進入,但制造業進入旅游商品市場時要注意幾個主要問題:
一、 接軌現代潮流
無論從各種購物的數據,還是對購物的觀察,旅游者購買的旅游商品主要不是文化旅游商品,而是生活類旅游商品。很多地區、很多企業堅持以文化旅游商品為主,結果是既然境內不能提供旅游者喜愛的商品,旅游者以實際行動表明了態度,那就是到境外大量購買生活類的旅游商品。
在境外購買的商品已經清晰地說明了這一點,電子產品、服裝、箱、包、化妝品、鞋、帽、食品、煙、酒等生活類商品始終占據國人境外旅游購物的主流。很多在境內信誓旦旦大講特講旅游商品就是文化旅游商品的人,出境旅游時購買的也大都是生活類的旅游商品。
旅游者的定義主要是以游覽觀光、休閑娛樂、探親訪友、文化體育、健康醫療、短期教育(培訓)、宗教朝拜,或因公務、商務等需求前往慣常環境以外,出行持續時間不足一年的出行者。旅游已是人們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文化旅游只是旅游者的目的之一,而不是唯一目的。因此,旅游者所購買的旅游商品必然是對生活和工作有益的商品,而不僅是文化旅游商品。即使是文化旅游商品,也不是那些僅僅在已有的商品上加個文化符號的“貼畫式”商品。現代的旅游商品市場需要符合生活和工作需求的有實質創新的旅游商品。
二、轉變發展方式
境內的旅游商品加工企業多如牛毛,但有自有品牌、有自有知識產權的旅游商品制造企業卻少之又少。長期以加工為主的企業,沒有自己的品牌,缺乏對市場的了解,缺乏銷售渠道,缺乏資本化的融資渠道等現代制造業的基本因素,他們多數追求的是短期利潤,缺少長遠打算。加工出口雖然額度很大,但加工企業只能獲得微小的利潤。寧可為別人加工也不去開創自己的品牌,開發自己的產品,是境內很多加工企業的痼疾。
有人把制造業分為幾級,最低的是加工,最高的是創造,而對很多企業來說,面臨的首要任務是從加工向制造轉型。從按照別人的圖紙加工,向按照市場的要求制造轉型;從貼別人的商標,向打造自己的品牌轉型;從借助別人的知識產權,向自有知識產權轉型;從依靠別人的銷售渠道,向建立自己的銷售體系轉型。從害怕向勇敢轉型。
三、勿忘關聯市場
旅游商品的自身市場是旅游者,也可以俗稱為短期在此地的外地人。不僅是旅行團,不僅是觀光客,是所有短期在此地的外地人,包括外國人。旅游商品的關聯市場是當地居民和網民。沒有法律規定向旅游者銷售的商品不能賣給本地居民,也沒有法律規定向旅游者銷售的商品不能賣給網民。旅游者喜愛購買的商品,恰恰同時也是當地居民和網民喜愛購買的商品,這才是符合市場的商品。任何自我限制市場范圍,片面理解市場范圍都會導致市場空間的縮減。
旅游商品要以其讓人們的生活更加安全、衛生、方便、舒適、健康等新功能、新功效吸引旅游者購買,而具備這些屬性的商品往往也同樣適合當地居民和網民。開發旅游商品是一種為市場服務的思維,開發出的商品銷售對象絕不能僅限于旅游者。
四、 順應消費習慣
旅游購物既不是純理性的行為,也不是完全非理性的行為。旅游者會購買需要的、喜愛的商品,但對質量、品牌、價格、功能等有著相應的要求。旅游者對易出問題的購物店慎之又慎,如屢屢被曝光的景區購物店、團隊購物店等,旅游者還未進店就進入戒備狀態。而對于自己選擇的購物街區和居民常去的商場、商店則在心理上就很放松。如再有宣傳、促銷、熱情周到的服務,旅游者便會輕松購物。旅游商品的銷售要順應消費習慣,讓旅游者到自由的、輕松的、快樂的購物地點,買到喜愛的商品。
境內旅游商品的發展要想有大的突破,必須在旅游商品制造上下功夫。旅游商品的巨大市場,需要被制造業所熟知,需要讓制造業參與進來,需要帶動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旅游商品生產企業從加工走向制造,從制造再走向創造,旅游部門和其他部門應該承擔起責任,打破條塊分割的旅游商品界限,拋棄脫離實際的旅游商品理念,摒棄只動口不動手的做法,務實推動制造業大舉進入旅游商品產業,發展旅游商品和旅游購物,從而擴大消費,擴大內需,同時起到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推手作用。(陳斌)
轉自:中國青年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