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縫紉行業克服了一系列困難,緊抓下游行業需求升級和國內外市場結構變化機遇,加快結構調整,有效增產提質。規上企業工業增加值累計增速12.5%,主營業務收入增速18.14%,利潤增速15.7%,出口增長23.5%,四項主要經濟指標全部實現了兩位數增長。其中,規上企業工業增加值不但在輕工領域一枝獨秀,更高于全國工業6.1個百分點;生產量、值同比均持續兩位數的中高速增長,行業月產能近67萬臺,基本恢復到2011年歷史同期最好水平。
2019年,面對復雜的內外環境,行業必須有機融入時代的潮流中,在強基固本的不懈淬煉下行穩致遠,在與時俱進的完善和提升中持續釋放活力。
但是,目前,縫紉行業還面臨著軟硬件基礎比較薄弱、傳統工業思維、人力資源短缺等問題,縫紉行業須加強三方面轉變,推進行業的健康發展。
一是加強政策學習,圍繞國家戰略做好統籌部署。全行業需深入學習領悟新時代新精神、新政策、新戰略,結合《輕工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50條)》等制定文件,有針對性的完善自身在新時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各項預案、相應規劃及步驟措施。
二是以智慧縫制為發展主線,加快發展動能轉換。強化創新驅動,圍繞產業需求,著力加快短板裝備、系統軟件研發創新,推動智能制造集成發展;強化生態產業鏈建設,加強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和融合,加強縫制設備及紡織、服裝企業間產學研用協同、共享機制構建;強化人才培養,培育一批既懂制造技術又懂信息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和面向智能制造的技能型人才。
三是技術、品質與效率多頭并舉,推進行業高質量發展。持續提升技術創新能力,進一步完善和細化行業重點領域技術創新路線圖,完善以行業骨干企業為主體技術創新機制,加快前沿、核心技術及相關重點產品的研究,掌握一批對產業競爭力整體提升具有全局性影響的關鍵技術,形成一批擁有核心技術的重點產品,加快形成我國縫紉機產品技術核心體系。
堅持產品質量提升,強化產品質量保障。重視并持續推進行業產品質量提升工程,通過與國外先進產品的質量檢測對比,研究制定質量提升方案,構建產品質量提升標準體系,實現產品質量有效提升。加快引進和制定行業智能制造技術標準,建立并完善行業智能化發展標準保障體系。
加快自主品牌建設,加強品牌驅動。通過持續的產品性能、功能提升、完善,以及個性化、差異化需求、服務定制,豐富品牌內涵,實現品牌價值提升,培育一批擁有自主核心技術、高附加值且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知名品牌,實現行業在全球產業鏈的整體提升。(何燁)
轉自:中國工業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