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鞋市場已成為國內外運動品牌爭相搶占之地。近日,多個國產運動品牌相繼發布2018年業績報告,一直專注于跑鞋市場發展的361°業績平平,相比之下,安踏、特步業績亮眼。業內專家表示,科技含量高將成為未來消費者挑選跑鞋的首要因素。
國內品牌或上演馬太效應
消費者會對一些品牌產生忠誠度,其他品牌的空間就會越來越小,最終會被淘汰。
雖然國內品牌都在關注跑鞋市場,但結果卻不盡相同。
據悉,361°主要發力于國際跑鞋,但其業績表現卻不盡如人意。361°在美國、巴西、歐洲分別擁有1131家、1446家、619家銷售門店,并在中東、南美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通過分銷商進行銷售。但這些銷售渠道在2018年內卻只給361°帶來了9330萬元海外銷售額。
相較而言,特步和安踏對于跑鞋市場的運營能力和掌控能力則強得多。近日,特步宣布其全資子公司已與美國鞋業公司渥弗林旗下公司達成合作,將建立合資公司,在中國內地、香港及澳門開展渥弗林旗下戶外運動鞋品牌邁樂(Merrell)和跑鞋品牌圣康尼(Saucony)的開發、營銷及分銷。特步總裁丁水波表示,此舉將豐富中國跑者的參賽體驗,同時滿足國內運動市場不同層級、不同維度的消費者以及中國市場消費升級的需要。
安踏也看到了跑鞋市場的廣闊前景。隨著該市場的迅速增長,安踏招攬阿迪達斯原高級設計總監羅比·福勒擔任鞋類創意總監。
羅比·福勒加入安踏之后,設計了克萊·湯普森戰靴KT3-Roc-co,該鞋款在2018年3月美國舊金山曾引發千人通宵排隊搶購。目前,羅比·福勒已將更多工作重心轉向跑鞋。在2018年年末,最新的A-FLASHFOAM安踏蟲洞科技跑鞋面世,這是安踏跑步品類最重要的科技和產品。羅比·富勒領銜的設計團隊會加大對這款產品線的進一步研發力度,可見安踏對于跑步品類的重視。
2018年年底,跑步正式成為安踏第二個成立事業部的品類,安踏將著重開發、推廣和跑步直接相關的鞋服配細分產品。安踏跑步品類總監高哲祥表示,從戰略決策來講,跑鞋在安踏占據的市場份額非常高。
中國文教體育用品協會戶外運動專業委員會一位專家向中國商報記者表示,國內的運動品牌雖然在跑鞋市場上下了功夫,包括贊助馬拉松賽事、聘請國外設計團隊、加大研發投入等,但這些運動品牌還要再加大力度,因為這個市場未來會出現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消費者在這個過程中會對一些品牌產生忠誠感,而其他品牌的空間就會越來越小,最終會被淘汰。
科技含量成為核心競爭力
加大研發投入、為跑鞋賦予更多科技含量,將成為國內品牌未來的主要競爭方向。
從目前的市場格局來看,國內市場并不只是國內品牌相互競爭,國外品牌也在虎視眈眈。世界四大跑鞋品牌——各自擁有核心技術的亞瑟士(ASICS)、圣康尼、布魯克斯(Brooks)和新百倫(NewBal-ance)目前在中國市場上的影響力雖然有些欠缺,但實力仍然不容小覷。
其中,亞瑟士是唯一躋身世界四大跑鞋行列的亞洲品牌,相比其他品牌,亞瑟士的鞋型設計更符合亞洲人的腳型特點。雖然亞瑟士在2018年遭遇了20年來的最大虧損額,達203億日元,但在中國內地其銷售額同比增長17.3%,達到533億日元,繼續保持良好態勢。
今年年初,亞瑟士宣布調整集團的組織結構,以產品類別為主導,推動其跑步、核心性能運動和運動風格業務的增長,計劃在日本、美國和中國內地實現加速增長。
布魯克斯在2017年進入中國三個月后,因和安踏的商標侵權糾紛而遭到起訴,被迫暫時撤出這個潛力市場,但布魯克斯在國際上仍有影響力。數據顯示,在美國專業跑步裝備領域,布魯克斯的市場占有率達20%。2018年前三個季度銷售數據顯示,布魯克斯的全球銷量增長率更是達到史上最高,其跑鞋全球銷售額環比增長32%。
新百倫在中國年輕消費人群中的地位可觀。2018年5月,新百倫首席執行官羅伯特·德瑪蒂尼(RobertT.DeMartini)表示:“跑步是我們所有產品的源頭,生活方式系列、訓練系列、足球產品,一切都源于我們的跑步科技。我們是一家優秀的跑鞋公司,跑步系列是我們最強的產品。”
中國文教體育用品協會的相關專家向中國商報記者表示,目前消費者的挑剔程度超乎想偈。在2008年前,國內運動市場處于黃金增長期,市場需求強烈,國內運動品牌在中端市場可以搶占大量份額,但那個時期并不重視創新。
而這種弊端在接下來的10年卻逐漸凸顯。隨著運動人群的擴大和消費層次的提高,消費者被具有科技含量、舒適而美觀的跑鞋所吸引。但在這方面,國內目前還沒有一家企業的技術可以在全球具有壓倒性優勢。
中國商報記者了解到,阿迪達斯的Boost技術從2007年研發到2013年首秀經歷了長達7年,耐克品牌史上開發時間最長的中底技術NikeShox甚至花費了16年。一個經典技術的成型需要花費很長時間的打磨,在這種情況下,加大研發投入、對跑鞋賦予更多科技含量就成為國內品牌未來的主要競爭方向。(記者 頡宇星)
轉自:中國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