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看食業”系列報道:
科技進步,是維系中國食品工業高速成長的內生動力。由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研發團隊組成的中國食品科技的整體實力在提升,正厚積薄發:食品院校從10余個快速增長至235個;200余個食品科研院所減至60余所,總量減少,但實力增強;企業研發近10年已形成積累。
中國科技界對行業的支撐,主要體現為大批科技人才向企業的輸送。235所食品院校,95%以上的就業率,保證了中國食品工業對人才的巨大需求。雄厚的人才儲備,讓我國食品科技的含金量越來越高。“果蔬益生菌發酵關鍵技術與產業化應用”“躲不開的食品添加劑——院士、教授告訴你食品添加劑背后的那些事”等6項食品科研成果獲2016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我國的食品科技界在國際權威行業組織中日趨活躍,國際話語權日益加大。截至目前,國際食品科學院中由世界食品科學與技術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專家學者組成的207位院士中,有11位來自中國。
我國食品科技“給力”的背后,源于國家的強大和國家對科技界持續加大的投入: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生命科學部首次設立食品科學學科以來,國家自然基金委食品科技專項截至2016年累計投入7.9億元用于食品科學基礎研究;“863”計劃在現代農業技術領域投入7億元,與食品科技直接相關的立項資助超過1億元。據食品專項2016年度資助匯總情況顯示:16個項目5年國撥經費平均資助額度為3656.25萬元;82個課題5年國撥經費平均資助額度為713.41萬元……
科技創新與科研投入不斷加速
2012—2016年,是我國食品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的5年,也是我國“十二五”規劃時期內的5年。在這5年間,科技界的話語權得到提升,食品產業規模持續壯大,食品安全水平穩步提高。5年來,食品產業科技創新迎來了新一輪發展,不僅對世界食品科技先進水平的追趕不斷加速,食品工業的優勢和特色也更加鮮明。食品學科學術呈現出繁榮局面,并向營養、生命科學、信息工程延伸。
盡管我國食品工業底子薄、發展時間短,但具有很大提升空間。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我國重大食品科技成果頻現,一批新標準、創新基地、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得以實施和落地,還培育了一批優秀人才,有力支撐了食品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十二五”期間,國家對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建設支持力度加大,食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建設加快。5年中,國家共支持2000多個食品工業企業技術進步及檢測能力建設、600多個鮮活農產品冷鏈物流建設和400多家骨干農產品批發市場購置食品安全檢驗檢測設備。嬰幼兒配方乳粉、白酒、肉制品、水產品等行業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成效明顯,嬰幼兒配方乳粉行業100%納入食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
同時,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改革力度加大,監管體制不斷完善。修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完成了近5000項各類食品標準的清理,查辦一批大案要案,食品質量國家抽查合格率始終保持在較高水平。
食品裝備行業技術水平持續提高,掌握和開發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先進裝備,食品專用裝備國產化率進一步提高,部分裝備已擺脫了國外技術壟斷與制約,自主裝備的技術水平與國際差距逐步縮小,部分產品性能達到或超過國外先進水平,實現了關鍵成套裝備從長期依賴進口到基本實現自主化并成套出口的跨越。
近年來,國家對食品科技創新領域的投入持續加大,行業龍頭企業也不斷增加研發投入,為食品工業全產業鏈的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十二五”期間,食品工業科技研發投入保持同步增長。2014年規模以上食品工業企業研究與實驗發展(R&D)經費428.3億元,占當年食品工業總產值的比例為0.39%,與2010年持平。在R&D構成中,用于基礎研究的投入不斷強化。
科技部在“863”計劃和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中投入經費超過17億元,國家自然基金委食品科技專項從2010—2016年累計投入7.9億元用于食品科學基礎研究。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在食品科研方面立項9個、108個課題,總投入經費達6億元。2011年共接收申請項目2028項,占生命科學部接收項目總數的9.0%,資助項目388項,資助經費1.6781億元。較之2010年,資助項目數和資助經費數量分別增長了45.9%和112.2%,成為支持學科發展最活躍的板塊。
食品學術交流更趨國際化
近年來,包括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以下簡稱“學會”)在內的行業組織,在推動食品科技發展上做了諸多方面努力,做出了特色和新意。
學術交流是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工作的主要板塊,也是展現學會實力和影響力的重要平臺。在過去的5年間,學會的學術交流突出了兩個側重:一是站在產業創新前沿,側重于科技創新對行業發展的引領。5年來,學會主辦的140余次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學術交流活動中,75%以上是對食品工業熱點問題的研討,涉及科技、法規、工程與裝備以及產品創新。二是側重于利用學會國際交流的優勢,加速對國際水平的追趕。
夯實科技學會持續4次以百余位業界權威專家參與的強大陣容,組織出版了《食品科學技術學科發展研究》,形成對我國食品學科發展的理論思考和重要積累。并從2001年起,持續15年跟蹤研究食品工業與科技發展,組織出版《食品工業發展報告》,該書自2014年起并入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工作內容,已連續3年公開出版發行。學會以加強頂層設計的理念,實現食品工業與科技戰略的深入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食品學報》學術水平與學術地位也穩步提升。繼2013年被美國《工程索引》(EI)收錄后,于2015年被荷蘭《文摘與引文數據庫》收錄,2016年再次被EI收錄,成為唯一連續被EI收錄的食品類期刊。學會于2006年11月經科技部和國家科技獎勵辦公室批準設立“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科技創新獎”。2012-2016年,獎勵優秀論文45篇、技術發明獎8項、技術進步獎63項、產品創新獎32項、突出貢獻獎25人、杰出青年獎21人。
需要說明的是,2012年,學會所推薦的項目“冷卻肉品質控制關鍵技術及裝備創新與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使學會的科技獎勵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引流”更多資金到科研一線。僅2015—2017年的3年中,學會分別與貝因美、康師傅、恒天然、雅培、科拓恒通5家企業創建了5個專項科研基金,700余萬元的資金正以項目合作的方式流向科研一線。同時,學會將學術交流的主戰場從沿海城市向邊遠地區、工廠與田間務實推進,側重于對行業關注的熱點和難點問題的破解。此外,2012年以來,學會組織專家對60余個企業創新項目和產品進行了專業鑒評,助力供給側改革。
擔責食安作為食品界高端國際會議,由國際食品科技聯盟主辦的世界食品科技大會,被譽為食品界的“奧林匹克”。2008年10月,學會在上海承辦了第十四屆世界食品科技大會,成為世界食品科技大會歷史上參會人數最多、征集論文數量最多的一次,贏得了全球食品科技界的贊譽,也成為中國食品界整體融入世界的標志性會議。
學會自2010年開始,攜手國際食品科技聯盟,以前瞻性視角持續主辦了8屆國際食品安全大會,歷屆大會均得到相關政府主管部門的高度關注和積極參與,會議形成的總結報告和政策建議均對政府、科技界、產業界和媒體界產生重要影響。
在學會的推薦下,越來越多的中國食品科技工作者加入到國際行業組織,為中國與世界食品科技事業的對接做出貢獻。作為全球性學術組織,國際食品科學院院士由在世界食品科學與技術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專家學者中選舉產生,目前有院士200余名。從2008年開始截至目前,經學會推薦,11位中國食品科學家成功當選院士,包括潘蓓蕾、饒平凡、劉秀梅、陳君石等優秀科學家在內,是增加院士人數最多的國家,從而顯示了中國食品科技界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在不斷加大。這些當選的國內食品科學家,也為世界食品科技界帶來了更多的中國聲音和色彩。
筑基科普科普工作一直是食品行業發展的重要一環,當前背景下,加強食品安全對公眾的科普依然重要。近年來,學會始終擔當著科普工作的主力軍。
學會牽頭編制《食品安全科普宣傳大綱》,啟動食品安全科普頂層設計,為社會各界開展食品安全科普提供理論依據和政策支撐。
直面食品安全熱點,有效引導輿情。自2008年以來,面對部分媒體的不實報道及“偽專家”的囂張,針對年度食品安全熱點,學會自2012年開始,每年初組織“年度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已持續6年。該溝通會以多位院士出場的權威陣容布陣,邀請逾百位一線食品行業各領域專家逐一解讀,用科學的真相填補以往的“信息真空”。
2013-2017年,媒體溝通會對媒體報道的準確率進行的測試結果表明,媒體對食品安全事件報道的準確率由9%上升到66.7%,上升了57.7%;媒體回答食品安全問題的合格率從59%上升到97.3%。由此表明,媒體尤其是主流媒體對食品安全熱點報道的專業性有所提升;主流媒體記者對食品安全認知的專業水平正在提升。
此外,學會于2013年11月起,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的委托,針對國內外食品安全熱點,邀請權威專家進行科學解讀。截至今年9月底,共邀請150余位專家(400余人次),完成對124個食品安全熱點問題的風險解析。不懈的科普工作帶來顯著回報:2017年與2014年同期相比,食品安全的輿情熱點下降了53.8%。
學會專家在科普方面不僅群策群力,同時,其在全社會范圍內的科普引領作用也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的肯定。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孫寶國牽頭編寫的《躲不開的食品添加劑——院士、教授告訴你食品添加劑背后的那些事》榮獲201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一獲獎的項目成果,是食品領域獲得的第一個國家級科普類大獎。
培育人才也是學會工作的重中之重,學會推薦一大批對推動食品科技有貢獻的專家學者。同時,實施青年人才托舉計劃,激發科技人才創新活力,連續多年舉辦以青年科技工作者為主體的青年論壇,關注青年人的成長與成才。積極拓展學生創新渠道,打造學生校園創新大賽,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
《“十三五”食品科技創新專項規劃》提出,到2020年,我國食品科技的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支撐能力要顯著提高,科技對食品產業發展的貢獻率要超過60%。如何實現這一目標?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表示,未來,中國食品工業將面臨重大戰略調整,學會將致力于加速追趕世界食品科技先進水平,更加鮮明地突出中國食品工業的優勢和特色,努力使科技與產業界的創新發展得到更高水平的提升。
食品科技之路漫漫而其修遠兮。正如孟素荷所言:“30年,我們由小變大,已超過日本、美國,形成數量上的成長;下一個30年,我們將由大變強,依靠的是科技創新與‘中國制造’。科技界承擔著責任與使命,我們應有所作為。”(本報記者王薇鄭瑩)
轉自:中國食品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