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著力搞好技術創新和應用創新,走綠色發展之路;大力推進循環經濟與發展綠色經濟,努力構建資源節約型、技術創新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磷化工產業,將是我國磷化工未來發展的重點。”在11月7~9日舉行的2017中國(德陽)磷鈦化工綠色發展大會上,業內專家對磷化工行業的未來發展作出了研判。
四川大學化工學院教授鐘本和指出,我國是磷資源大國,但資源豐而不富,在技術上可利用、真正具有經濟價值的磷礦儲量僅占總儲量的22%,資源短缺與浪費并存,給可持續發展帶來壓力。當前,國內傳統磷肥產能過剩,磷肥行業進入重新洗牌階段;磷化工產業區域環境容量有限,面臨的生態環境壓力不斷顯現。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金涌表示,磷資源的保護迫在眉睫,磷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要利用關鍵技術,如利用選礦關鍵技術,通過浮選把磷礦石利用品位從70%以上降至30%以上,擴大我國的有效磷資源量。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我國磷化工企業必須進行結構調整,并基于綠色發展理念,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實現磷礦資源規模化、集約化、科學化開采。實現資源綜合利用,創優生產過程,實現綠色化生產。建立橫向耦合共生和縱向延伸發展產業鏈,實現上下游一體化發展和資源多級利用。努力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優勢磷資源—深加工—產品制造產業鏈,推動我國磷化工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副總工程師高永峰指出,在磷復肥行業,
要著力開發和推廣磷石膏無害化預處理技術及生產新型石膏建材產品技術,不斷提高磷石膏綜合利用量和高端化利用水平,以及磷肥生產伴生氟、硅、碘等資源高附加值利用水平。在黃磷、磷酸鹽行業,要嚴格執行生產技術規范及排放標準,黃磷生產中副產物可作為資源進行高效加工和高端化利用,同時加大飼料磷酸鹽行業副產品和資源的高端綜合利用。
對于綠色磷系農藥的開發,中國工程院院士、貴州大學副校長宋寶安表示,以生物源或天然物作為生態農藥先導結構,開展生態農藥的分子設計研發是農藥減量增效的有效途徑之一。
據悉,宋寶安團隊通過仿生合成,自主研發出我國第一個自主知識產權的含磷抗植物病毒新農藥“毒氟磷”,2016年獲得新農藥正式登記,并創建了水稻病毒病免疫防控技術,基本解決了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防控技術難題。(記者張曉敏)
轉自:中國化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