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軟性飲料巨頭康師傅和統一宣布對旗下茶飲和果汁等部分飲品進行提價,相關產品單瓶建議零售價均上漲0.5元,以此來抵消成本上升所帶來的壓力。目前,商超銷售終端價格暫未受到影響。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此次提價雖對消費者與銷售影響并不大,但未來飲料行業將往高質高價的方向發展。也有專家指出,消費者有消費升級需求,關鍵在于產業端能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這些需求,2018年將是整個消費端倒逼產業端進行改革、顛覆、創新的時間節點。
現狀 商超價格暫未上調
調查顯示,目前,這次漲價尚未波及終端市場。在北京、濟南、廣州的一些超市賣場、便利店和小賣鋪,相關飲品的零售價仍維持原樣。
“我們沒有接到漲價通知。”在北京永輝超市常營店,飲品區工作人員稱,提價函中提及的產品價格仍維持不變。例如在超市賣場,康師傅和統一的冰紅茶零售價分別為2.5元和3元,康師傅的茉莉茶系列都是3元。康師傅傳世系列的酸梅湯、蜂蜜柚子茶均為2.5元,輕養系列的芒果小酪為3元。這些飲料在便利店的零售價普遍要貴上幾毛錢,但所有產品目前都尚未漲價。
“一款產品如果剛宣布調價,從公司到各分區代理商再到店鋪的流程很長,需要傳導過程,一般來說一個月內漲不了。”北京木樨地一家便利店店長說。
在山東濟南的華聯、麥德龍等超市,康師傅和統一的部分暢銷老單品,如康師傅的輕養和傳世系列,統一的冰紅茶、冰綠茶、冰糖雪梨和鮮橙多等價格并未上漲。有超市工作人員說,“目前還沒有收到產品進價上漲的通知,所以零售價格也沒有變動,或是漲價信息還未傳導到終端。”
廣州華潤萬家超市相關負責人透露,目前尚未接到漲價的通知。她表示,一款產品剛宣布調價,從公司到經銷商再到實體零售店,落地過程很長,短時間內對實體零售店的價格并不會有影響,再加上超市等大賣場中的庫存產品要完全消耗起碼要一個月以上,所以一般來說在這期間價格不會產生變化。
分析 成本提升成為主因
有關專家為此指出,成本的提升是漲價的“剛性”因素,原材料漲價已經一定程度影響到企業毛利率。例如,六個核桃母公司養元食品在其招股書中提及,2017年上半年,公司易拉罐的采購均價受其主要原材料馬口鐵價格上漲的影響上升5.87%,公司毛利率同比下降。桃李面包在2017年中期報告中表示,其原材料價格上漲較大,可能對產品毛利率帶來一定影響。香飄飄、來伊份、三只松鼠都將原材料價格波動列為主要風險之一。
包材價格上漲還包括紙箱價格波動。作為紙箱用量最大的幾個行業之一,食品行業在紙箱價格頻繁暴漲暴跌下多受波及,年節將至,紙箱漲價風潮對堅果炒貨禮盒裝產品的影響尤其大。另一方面,2018年1月1日起開征的環保稅對食品企業的成本也有一定影響。
業內人士指出,飲料行業過去多年基本沒有大漲過。即使有企業漲價,也只是對經銷商整箱漲價0.5—1元不等,消費者感受不到太大的價格變化。而就目前形勢,其認為終端即使漲價幅度達到1—2元,對銷售的影響也不會很大,此次漲價一方面由運輸、人員和綜合原材料成本的不斷上漲而推動,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企業借提價主動進一步拓展中高端市場,滿足市場的消費升級的意圖。
眼下正值年初,多家食品飲料公司扎堆提價。對于時間節點的選擇,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目前基本上是飲料的淡季,利用淡季調整價格,一是敏感度沒有那么高,二是對馬上到來的春節,時間比較合適。
瞻望 消費需求倒逼升級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漲價更深層次的原因仍落在行業發展上。2017年8月,統一談及大陸市場飲品時表示,茶、奶茶表現符合預期,碳酸飲料也不錯,不過果汁則壓力較大。業內人士指出,行業和企業的發展需要毛利的支撐,而康師傅和統一作為行業的領頭羊,漲價可能會帶來行業的漲價風潮。
具體而言,漲價會把整個中國食品飲料行業的產業結構拔高。以前飲料企業都是依靠低價運營,低價競爭。但目前無論是從產業方面還是成本方面都已經不允許企業這樣操作了。與此同時,如今消費者更加傾向于高質高價的產品。因此,從產業、成本、消費3方面結合來看,整個食品飲料行業會往高質高價的方向發展。
多家便利店的工作人員表示,現在搞打折促銷很難立竿見影,“滯銷商品打折也沒人要,健康飲料、高端方便面反倒不愁賣。”貝恩聯合凱度發布的《2017中國快消品市場報告》顯示,中國消費者正不斷表現出對健康產品和更優質生活的偏好,快消品也出現了較為顯著的高端化趨勢。
業內人士指出,此次康師傅和統一發布提價函,符合食品行業以消費端倒逼產業端升級的大趨勢。
一些企業在提價的同時通過推新品、優化產品結構。如統一和康師傅都推出了零售價5元以上的“高端面”;蒙牛、伊利早就將營銷重點轉向了高端產品特侖蘇和金典有機奶;休閑零食中,低脂、少糖、添加粗纖維谷物的產品也越來越多。
業內人士表示,如今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愿意為高價產品埋單。消費升級讓消費者對于高質高價的消費理念日趨認同。為了盈利而漲價只是短期目的,食品企業應通過產品持續升級來提升消費者對品牌的信心。
對于未來飲品行業的發展,有關專家指出,2018年將是消費端倒逼產業端進行改革、顛覆、創新的關鍵節點。(記者 王寧)
轉自:中國食品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