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中國葡萄酒市場,不同產區、不同體量的葡萄酒生產商都在做一件事——不斷擴大自己的市場規模。報告顯示,中國市場已成為全球葡萄酒與烈酒貿易發展的重要引擎,預計到2021年消費額將達近230億美元,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二大葡萄酒與烈酒消費市場,僅次于美國。
面對進口葡萄酒的大舉進軍,國產葡萄酒能否守住自己的“奶酪”是擺在中國葡萄酒業面前的一大問題。
成本高企是發展掣肘
海關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葡萄酒進口總量74.94萬千升,同比增長17.44%;進口總額27.98億美元,同比增長18.36%。與此同時,2017年中國國產葡萄酒產量下降了5%,為100萬噸。在國產與進口此消彼長的局面下,國產葡萄酒的市場份額正面臨被進口品牌蠶食的風險。
在近日舉辦的北京國際葡萄酒展覽會上,有來自法國、澳大利亞、智利等數十個國家的酒莊和企業參展,然而卻鮮少看到中國葡萄酒品牌。談及國產葡萄酒,多位參展的進口葡萄酒代理商直言,國產葡萄酒“成本太高”。
北京龍澤上谷葡萄釀酒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欣新認為,成本高企與中國葡萄酒產業起步晚有關。要建立一個葡萄酒莊,前期投入比較高,首先苗木種植三年不掛果,此外還包括酒莊房屋建設、設備采購等基礎設施投入,與此同時,還要面對葡萄產量不穩定等因素的影響。
在葡萄酒產業經濟專家、濱州醫學院葡萄酒學院教授劉世松看來,稅費高企是國產葡萄酒成本高的主要原因。“國內外將葡萄酒列入不同的產業,國內將其列為工業產品,國外將其作為農產品來對待。”他介紹道。
產品類目不同帶來的稅費差距巨大。據他介紹,我國工業產品稅費種類繁多,而農產品稅費種類少,且能享受到國家補貼。葡萄酒產品需要繳納17%的增值稅、10%的消費稅以及其他稅種,稅收成本已經占到總成本的40%以上。“根據我國國情,將葡萄酒列入農產品不現實。但是行業一直在呼吁取消或者減免對葡萄酒征收消費稅,扶持葡萄酒業的發展。”劉世松表示。
關稅拉低刺激進口葡萄酒增長
一方面是國內葡萄酒業的稅收成本高企,另一方面是進口葡萄酒的關稅成本大幅拉低,這使得進口葡萄酒“攻城略地”步伐逐步加快。
自5月1日起,我國將進口貨物增值稅稅率從目前的17%降至16%,這1%的下調幅度將使進口葡萄酒的總稅收在價格中的占比從目前的48.2%降至46.93%。降稅政策將會促進進口葡萄酒的增長,尤其是對于澳大利亞和智利這些已與我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
目前,中國已與新西蘭、智利、澳大利亞、格魯吉亞等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葡萄酒進口關稅大幅下降的同時,進口葡萄酒價格也相應下降。澳大利亞葡萄酒協會的數據顯示,2017年澳大利亞向中國出口的葡萄酒總額達8.48億澳元,同比增長了63%,而10年前這一數字只有2700萬澳元,僅為2017年的3%。“目前,智利、新西蘭葡萄酒已經享受零關稅,澳大利亞葡萄酒也將實行零關稅,中國葡萄酒企業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中國只有把自身的葡萄酒文化講好、樹立中國的文化自信,才能實現持久發展。”劉世松表示。
作為中國葡萄酒業的從業者,李欣新非常看好國產葡萄酒的發展。在他看來,國產葡萄酒企業坐擁“地利”,與本土食物、消費者有著最直接的溝通,能生產出最適合中國消費者的產品。此外,從產品標識辨識度、供應鏈、消費者接觸度等方面來看,國產葡萄酒有著進口葡萄酒無法比擬的優勢。“中國市場龐大,中國葡萄酒業生命力強大,現在盡管處于越冬狀態,但是積蓄力量能夠實現更好的發展。”李欣新說道。
轉自:國際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