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奶牛綠色發展技術集成模式研究與示范’項目組圍繞粗飼料優化利用、奶牛健康精準飼養和安全優質生鮮乳產業化生產為核心主推技術達到20項。而截至2019年,優質青貯行動計劃也已在全國17個省(區)550個試點縣進行了示范推廣。”近日,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召開的“奶牛綠色發展技術集成模式研究與示范”項目觀摩會上,該項目首席科學家研究員卜登攀說。
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馮忠武介紹,針對我國不同區域、不同規模奶牛養殖技術需求,中國農業科學院組織、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牽頭實施了“奶牛綠色發展技術集成模式研究與示范”項目。
“為深入做好糧改飼試點工作,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委托全國畜牧總站和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組織實施了優質青貯行動計劃。”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副局長孔亮說。
該項目和該計劃研發的精準飼養技術,為發展綠色奶業“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項目組研發的低蛋白日糧技術將日糧蛋白水平由16降至14.5,奶牛氮素轉化率提高2.6%,示范推廣后,高產奶牛每頭每年可節約蛋白129.2公斤,減少豆粕用量328.5公斤;研發的無苜蓿日糧技術的應用使日糧配方成本由69元/頭降至64元/頭,降低7.2%,公斤奶飼料成本也由1.90元/公斤降至1.82元/公斤,降低4.2%,示范推廣后,高產奶牛每頭每年可節約苜蓿用量1.1噸,節約飼料投入達800元。”卜登攀說。
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副所長張軍民介紹,通過綜合技術集成與高效生產模式的研究與示范應用,該項目已形成奶牛提質增效技術模式3套,技術規范7項;示范區奶牛單產和飼料轉化率平均達到11.1噸和1.5,相比2016年全國平均水平分別提高73.4%和36.4%;平均產犢間隔縮短12.6%,平均降至390天;生鮮乳質量顯著提升,生鮮乳中乳脂肪和乳蛋白含量分別達到3.92%和3.30%;相比2016年,公斤奶飼料成本和總成本分別降低14.3%和10.3%,平均降至1.97元/公斤和3.06元/公斤。(記者 馬愛平)
轉自:科技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