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國植物性食品產業聯盟(以下簡稱"植食聯盟")主辦的中國人造肉行業發展及政策研究座談會在北京舉行。與會代表一致認為,隨著消費者健康、環保意識的加強,生物技術的成熟和不斷完善,"人造肉"產業將迎來高速發展,同時也將對農業、食品產業產生積極帶動作用。但隨著"人造肉"進入快速發展期,對"人造肉"類別應細分梳理,明確不同種類,并建立相應的監管標準和體系,做好公眾科普工作。
與會的政府監管部門代表表示,采取審慎、包容、監管態度,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政府部門會提供相對比較寬松的發展環境。此次座談會是第一個國內專業研討"人造肉"的會議。隨著各類新技術的應用,新生業態不斷出現,為避免新業態形成規模之后的監管滯后,客觀準確地反映行業發展現狀和制約發展的問題,研討"人造肉"產業與規范的具體內容,征集相關專家及產業意見和建議,更好地推進中國人造肉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歷史意義。
植食聯盟秘書長薛巖對"人造肉"的命名與分類、食品安全性、營養等方面做了詳細闡述。"新生事物前期要打好基礎,行業要發展,也要讓消費者喜歡,好的事物需要好的引導,要規范好。希望與會代表在產業政策、監管機制等方面多提建議,為監管政策出臺提供依據。"薛巖說。
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孫君茂表示,"人造肉"產品的出現契合食品技術進步、消費者對健康的需求和節約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態勢。一個新興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支持和標準的護航,本次座談會邀請行業相關專家共同對"人造肉"行業發展的政策、標準編制、標識標簽等建言獻策,引領行業未來健康持續發展。
"人造肉"產業研究專家、谷孚咨詢總經理苗夢曛表示,預計2019年全球"人造肉"市場規模將達到120億美元,而在2025年這一數據將達到280億美元。有調查數據顯示,74%的中國消費者愿意接受"人造肉",這一數據是全球最高,這得益于中國有食用肉類替代品的傳統飲食習慣。
苗夢曛表示,從產業角度來看,在美國,一公斤加工肉類的價格為7美元,而"人造肉"的價格為15美元,兩者的價格差距在縮小。從長遠來看,后者的制造成本將遠低于加工肉類,且不會受到動物疫情的影響,包括泰森、嘉吉等國際肉類企業已經開始涉足"人造肉"市場。
北京工商大學食品與健康學院副教授李健著重介紹了"人造肉"中"植物肉"類別的研究情況。在他看來,"植物肉"的研發技術已經比較成熟,可以快速生產并替代一部分傳統肉制品。目前存在的問題是如何更好地體現"植物肉"的科技價值,改善產品品質以及提升其類似肉類產品的口感,與傳統的豆制品區別開。
在李健看來,"人造肉"作為新興產業備受社會關注,希望更多力量進入這一領域,促進相關食品產業的轉型升級,改變以往低附加值,僅靠規模化盈利的發展途徑。另外對于"人造肉"的發展,在監管方面仍需要相關標準的完善。
在談到"人造肉"的監管時,大成律師事務所高級顧問馮文煦表示,首先應明確"人造肉"的具體類別,如以"素肉""植物蛋白肉""細胞培養肉"三類進行細分,便于對消費者的宣傳以及配套相應的生產標準和監管標準,促進行業發展。
中國食協營養委員會常務副會長杜荷則表示,政府監管部門在這個新生行業起步階段就組織安排召開這個會議,將政府監管前置,從起步開始規范,是政府職能轉變的范例。行業組織會積極配合政府支持植食聯盟和業內同仁,共同推進"人造肉"這個新興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轉自:國際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