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遲播四十天 小麥也能確保高產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0-07-13






      7月12日,科技日報記者在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曹甸鎮顧家村了解到,今年這里種植的揚麥23,盡管比其他品種遲播40天,夏收實收畝產卻達到530公斤,比全省小麥平均畝產高130公斤。

      遲播40天的小麥,為何能確保小麥高產?

      農業農村部長江中下游小麥生物學與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江蘇里下河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高德榮說,以“兩端快速發育”策略為核心的聚合育種技術體系,先后育成優質中筋小麥揚麥16和強筋小麥揚麥23,實現了遲播背景下優質小麥的高產穩產。”

      多學科聯合攻關,育成耐遲播早熟高產新品種

      長江中下游麥區是我國最大的稻麥輪作區,稻麥總產量占全國的三分之一以上。上世紀90年代開始,該區域水稻種植模式發生調整,由秈稻改種粳稻,雖然提高了稻米產量和品質,但粳稻偏遲熟,導致小麥播期推遲,遲播15天以上面積達40%。

      高德榮說,遲播造成小麥冬前生長嚴重不足和灌漿期縮短,產量下降,一般減產50—60公斤/畝,嚴重遲播田塊減產超過30%,還導致赤霉病重發、頻發。同時,由于規模化生產程度提高后烘干晾曬條件不足,常引發小麥霉變和赤霉毒素二次污染,嚴重威脅糧食和食品安全。

      如何解決遲播后短生長期內獲得高產這一世界性難題?

      高德榮說:“生產上迫切需要耐遲播、抗赤霉病、早熟的小麥品種。1992年開始,我們成立由生物基因工程、遺傳育種、作物栽培等領域專家組成的攻關組,首創以‘兩端快速發育’策略為核心的聚合育種技術體系,率先將籽粒快速灌漿脫水性狀選擇用于小麥育種,解決遲播、早熟與高產結合的技術難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程順和介紹,攻關組采用大群體目標性狀優先選擇方法篩選創制前期生長快、灌漿快和早熟種質,利用前端快速生長和后端快速灌漿彌補生長期縮短對產量的不利效應,研發高效鑒定技術,系統開展灌漿脫水性狀遺傳改良,確定以每穗結實粒數、籽粒硬度和沉淀值、抗侵染、抗擴展作為產量、品質和赤霉病抗性的核心選擇因子,創造主要性狀充分表達的時空條件,構建“耐遲播早熟+高產優質多抗”性狀聚合育種技術體系。

      在這個基礎上,攻關組在國際上首次開展快速灌漿、脫水的生理遺傳基礎研究,解析了籽粒快速灌漿、脫水的生理基礎,發掘了控制籽粒快速灌漿、脫水的QTLs和抗赤霉病新基因位點,為耐遲播早熟、抗病品種選育提供了基因資源和技術支撐,終于育成小麥新品種揚麥16和揚麥23,填補了生產上耐遲播早熟高產抗赤霉病品種空白,研究成果整體達國際領先水平。

      良種良法結合,構建“種—糧—技”一體化推廣模式

      在程順和看來,揚麥23能迅速大面積推廣,離不開揚麥育種創新團隊研制并推廣的品質調優高產栽培技術和遲播應對技術,還有“種—糧—技”一體化的推廣模式。

      “我們在配套技術的支撐和保障下,充分發揮早發、穗大、粒重的優勢,既能實現大面積實現畝產500公斤以上的高產,又能確保品質優良。遲播條件下的‘三補三促’高產栽培模式,提質補晚、增密補晚、調肥補晚,通過品種和遲播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保障遲播30天實現大面積畝產400公斤以上。”高德榮說。

      記者了解到,在揚麥23育成初期,揚麥遺傳育種創新團隊就開展了提純復壯工作,以原、良種繁育基地為品種和技術的展示窗口,組織農技推廣人員和種植大戶觀摩,促進品種和技術的迅速推廣。以供種為抓手,促成農場或種植大戶與糧食購銷部門、面粉加工企業簽訂優質優價合同,開展訂單生產,并進行技術指導,構建“種—糧—技”一體化推廣模式。

      良種良法結合使品種迅速得到大面積推廣,為實現稻麥雙增產奠定了基礎,為國家和區域糧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撐。目前,揚麥16、揚麥23已累計推廣11162.6萬畝,實現經濟效益達65.12億元,有效推動了地區農業的高效發展,形成優質品種的種植規模效應。(記者 過國忠)



      轉自:科技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提振信心 釋放潛力 市場明顯回暖 提振信心 釋放潛力 市場明顯回暖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