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刻,目光向他們聚集;這一刻,掌聲為他們響起。
11月17日,遼寧人民會堂。省委、省政府召開會議,隆重表彰95名“遼寧工匠”。鉗工、車工、電工、工藝美術師……來自生產和服務一線、默默無聞的能工巧匠們披紅掛彩,登上領獎臺,接過證書,榮光閃耀。
如此大范圍、高規格的表彰,充分體現了我省對技能人才的重視與關愛,彰顯了我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的決心和意志。
于遼寧人來說,工匠精神并不陌生。掛在天安門城樓上的新中國第一枚國徽、印在1960年版2元人民幣上的我國第一臺普通車床C620-1……曾經,遼寧創造了一次又一次全國第一,一個又一個先進經驗。而這背后,哪一項不凝結著一線產業工人的智慧和心血?
可以說,在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正是刻印在骨子里、融入血液中的以精益求精、愛崗敬業、持續專注、守正創新為主要內容的工匠精神,成就了“共和國長子”的榮耀與輝煌。
目前,遼寧共擁有產業技術工人460萬,其中高技能人才108萬,廣泛分布于各行各業。近年來,我省的經濟之所以能夠筑底企穩、穩中向好,離不開產業工人們的愛崗敬業、無私奉獻。他們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精一行,以實際行動為遼寧振興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這些,對于我省來說尤具現實針對性和指導性。在“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要求與背景之下,遼寧要再展工業宏圖、再創工業輝煌,急需駛入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的“快車道”。其中,如果把加大科技投入、完善基礎設施等視為產業轉型升級的“硬件”。那么,一大批勞動者身上的工匠精神則是必不可少的“軟件”。
當前,遼寧振興發展仍處于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今天,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一支政治堅定、技術精湛、技能超群、精益求精的“產業大軍”。而對于廣大工人來說,今天的舞臺,也比任何時候都更加廣闊、更加壯麗。希望全省廣大產業工人和技能人才堅定信心、振奮精神,加強學習、苦練本領,開拓進取、勇于創新,為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再立新功、再創佳績。
工匠精神,匠心為本。匠心搏動,需要激勵,需要呵護。全省各級黨委、政府要切實把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營造“尊重勞動、崇尚技能、鼓勵創造”的濃厚氛圍和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讓廣大工人有社會尊嚴、職業尊嚴,有“里子”,有“面子”。各高校要按照加快現代職業教育的要求及時調整課程設置和內容,鼓勵和引導廣大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各職業院校、技工學校要發揮技術工人培養主陣地的優勢,源源不斷地為企業輸送人才。各類企業要積極為技術工人成長搭建平臺、創造條件,以事業、以感情、以待遇引才、留才、育才、用才。
“我們處在一個匠心回歸的時代,更是一個匠才輩出的時代”“讓我們在勞動中體現價值、感受快樂、實現夢想”……表彰大會上,中國航發沈陽黎明航空發動機有限責任公司加工中心操作工栗生銳的倡議,道出了廣大產業工人的共同心聲。愿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為他們播灑充足的陽光雨露,讓工匠文化厚植人心,讓工匠精神永續傳承。唯此,振興發展才會有堅實的基礎、強大的支撐、可期的未來。
轉自:遼寧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