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消費整體規模持續擴大 新型業態不斷涌現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7-11-24





      從今年7月持續到11月的第五屆北京文化消費季剛剛結束,2017首屆文化消費研討交流會便在北京接續召開。來自北京、天津、上海、江蘇、廣東、甘肅等地的22個城市代表,就擴大文化消費、拉動文化消費市場等展開交流討論。人們期待,文化消費釋放更大的潛力。
     
      文化消費是消費升級的重要體現是新的經濟增長點“藝+遺”蠟染非遺再設計、景泰藍老物件淘寶大集、北京絹人·非遺傳承嘉年華……第五屆北京文化消費季涵蓋書法、戲曲、中醫、武術等傳統文化,演出、閱讀、電影等大眾文化,包括網絡直播、VR體驗等新興文化和“文化+”“設計+”等服務消費新業態,舉行了上百場文化主題活動。
     
      與此同時,如何拉動文化消費、培育文化市場,也成為熱議話題。“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為我們進一步擴大和引導文化消費,指明了前進的方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文資辦副主任李小明說。
     
      隨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完善、新型文化業態涌現,文化消費體量不斷擴大。2016年我國居民用于文化娛樂的人均消費支出為800元,年均增長率達11.5%。今年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服務支出增長9.9%。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侯云春認為,文化消費是消費升級的重要體現,是新的經濟增長點。文化消費既是硬消費,也是軟投資,可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國民素質的提高。“我們今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總量預計達8600美元,到2020年預計達12300美元。下一步,經濟原生動力就來自于我們的內部消費和文化消費。”清華大學文產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李季說,更重要的是,2016年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1.6%,預計到2020年“三產”比重將超過60%,這一點可以看出,以個性化、多元化、數字化為特色的文化消費的時代來臨了。
     
      探索激勵文化消費的特色模式
     
      關注“北京文惠卡官方服務號”微信平臺,實名注冊成為文惠卡會員,就可以申領到文惠券。消費者在線下商戶進行消費時,向商戶收銀員出示會員二維碼,消費金額直接完成文惠券的相應扣減,享受優惠措施。
     
      為促進文化消費,北京自2016年試點推出了文惠券。2017年,發放文惠券繼續被列入北京市政府民生實事。在2016年的基礎上加大發放規模,向消費者免費發放5000萬元文惠券。相關負責人說,優秀的文化經營單位被不斷吸納進來,為消費者提供種類更多、內容更佳、品質更高、價格更優的文化產品和服務。
     
      不僅是北京,在全國其他各省市,一系列培養文化消費理念、引領文化消費意愿、激勵文化消費行為、促進文化創新發展的平臺和活動也在推出。
     
      2016年5月,文化部、財政部聯合下發《關于開展引導城鄉居民擴大文化消費試點工作的通知》,決定在2015年“拉動城鄉居民文化消費試點項目”取得成效的基礎上,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引導城鄉居民擴大文化消費試點工作。一年多的時間,各試點城市因地制宜,探索創新,采取多種措施促進文化消費。
     
      上海印發了《上海市促進新消費發展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行動計劃(2016-2018年)》;鄂爾多斯市出臺了《鄂爾多斯市促進文化消費實施方案》;天津濱海新區制定了促進文化消費的實施辦法,規定每年財政投入不少于1億元;沈陽市提出了設立1億元的文化消費專項資金,為試點工作提供保障;麗江市提出“文化引領——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試點模式,探索西部地區文化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路徑……
     
      文化消費要擴大體量也要提高供給質量
     
      據文化部測算,我國文化消費潛在規模為4.7萬億元,而實際消費僅約1萬億元,缺口逾3萬億元。如何提高文化消費支出比重,擴大文化消費規模,并形成長效機制?
     
      李小明說,可以從加強文化消費供給、培養文化消費理念、引領文化消費意愿、豐富文化消費業態和拓展文化消費空間等方面著手,“圍繞有效供給、有效消費,堅持文化消費惠民一體化,最終實現市場化、品牌化。”
     
      文化消費也存在供給側改革問題,提供什么樣的文化產品、開發什么樣的文化消費模式,學問很多。在文化消費領域,低端同質化文化產品存在過剩,中高端個性化產品相對匱乏;在產業結構上,傳統類文化產業比重較大,文化業態還需培育;在要素投入結構上,偏重物力人力,制度、科技、管理等創新要素重視程度不足。相關專家指出,這些結構性問題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文化消費的提升與擴大,需加大推動文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
     
      此外,作為文化經濟重要組成和內在動力,文化消費兼具產業、市場、要素和意識形態等多重屬性,涉及經濟增長、城市功能、公共服務、社會穩定等多個領域,要與公共文化服務、文化產業等互動發展、相輔相成。上海市徐匯區文化局局長李明毅說:“我們探索公共文化免費補到適當補的模式。比如民工以前不掏錢看戲,現在會象征性地掏一元錢。通過引導性消費的做法,探索文化消費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結合。”
     
      轉自:消費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GMIC+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青島峰會霍金視頻演講 GMIC+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青島峰會霍金視頻演講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