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關注一下新環境下中國電視作為媒體整體的發展創新空間。之所以探討這個命題,是因為從2016年到2017年,整個中國傳媒學界和業界出現了一個非常強勢的聲音就是‘電視將死’,這個聲音呼聲非常高,以至于有很多論者對中國電視的路線圖和生存的最后時間都畫了時間表”。在近日召開的“中國文化產業新年論壇”上,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胡智鋒表示,無論是從歷史的邏輯,還是從現實的邏輯,做出中國電視將在很短的時間內消失或死亡這樣的判斷都是一個危言聳聽的判斷。
事實上,近幾年,電視的關注度嚴重下降,一些高端人才特別是骨干人才流失嚴重,電視媒體的發展空間的確需要重新規劃調整。“如果不會死,那它將來會怎么樣生?那我們需要了解和判斷中國電視現存的和未來他它處的環境。我用三個關鍵詞來表達我對中國電視新環境的理解,就是全球化、媒介融合和國家需求”。所謂的全球化即無論是資本、內容、人才,還是資源,渠道,都已經開始了全球化重新配置的進程;所謂的媒介融合即當前已經從傳統主流媒體大踏步向互聯網化方向邁進;所謂的國家需求就是在2012年中國成為世界超級大國之后,更多來自世界的目光開始關注中國。
胡智鋒認為,當前電視媒體的優勢在于,首先作為一個權威媒體,電視信息發布的權威性還依然在;第二,直播的日常化依然是殺手锏;第三,高端大制作,無論是新聞電視劇還是紀錄片還是綜藝,最優質的內容依然來自于電視。
如果電視如果不死,在互聯網的沖擊之下,它的未來又在哪里?“我想一個機會就是主體重構,包括了三個主體,首先是生產主體重構,第二是傳播主體重構,第三是營銷主體的重構。如果電視能夠在生產主體、傳播主體和營銷主體上進行現代化的重構,我相信它依然會煥發全新的活力和生機。
在這種新環境下,作為電視核心內容的電視節目會有怎么樣的創新空間?胡智鋒認為,在過去幾年間中國電視在新聞領域出現了很多創新的景觀,來自于地市級的電視媒體出現了官民互動電視問證節目,這個對解決實際的民生問題和政府行政問題起了非常大的作用。“電視主流媒體一個很大的問題是,不大怎么接地氣,這個跟它的成本有關,沒有那么多的記者和編導投入那么多精力深入民間,但是隨著互聯網的活躍發展,來自于民間豐富多樣的影像也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影像資源,這個影像資源怎么進入主流媒體,怎么進入到電視當中,這個是一個特別有價值的理念內容”胡智鋒現場拋出了這樣一個觀點。
無論如何,即使“電視唱衰論”還一直在,但與此同時很多優秀的中國電視劇也在不斷的輸出國門,胡智鋒表示,“未來我們可以期待和預見,中國電視不僅在本國,而且在世界上會有大量的傳播,這個對我們視頻的提升和滿足國家的需求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電視節目的關鍵是講好中國故事”。
那么,今后中國電視到底走什么路?“中國電視的關鍵在走新路,要面向未來;要培養自己人,有自己的核心隊伍;打文化牌,無論是傳統文化還是現代文化,中國的電視需要植入更深入文化的支撐,這個也或許是它能夠提供更美好的生活和能夠完成更偉大的文化使命的所在”演講的最后,胡智鋒這樣感慨到。(記者 魏金金)
轉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