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巨頭和資本的跑馬圈地下,短視頻一夜爆火,成為移動互聯網的主導內容形態之一。有研究機構預計,2020年短視頻內容消費貢獻的廣告營收是2016年的10倍,規模將達600億元。
短視頻的未來極具想象空間,但相伴而來的是揮之不去的變現、版權等焦慮困擾。
短視頻侵權問題頻發 海外經驗值得借鑒
如同文字和圖片的版權問題一樣,海量的視頻素材同樣面臨著侵權問題,業內人士將短視頻領域的竊取行為,形象地比喻為“搬運工”和“剪刀手”,還將那些把視頻挖出來進行二次創作的行為稱為“挖墳”,幽默中透著創作者的苦惱和無奈。
目前,今日頭條、微信、微博等各個平臺上都出現過隨意竊取內容的現象,箭廠視頻、一條、二更這些機構也爆料曾遭遇此類侵權事件。
洋蔥視頻聯合創始人聶陽德告訴《中國企業報》記者,“關于侵權的問題,公司在國內國外都有遇到。國內的短視頻維權機構還沒有形成體系,加上國內企業版權保護意識普遍不足,于是有了‘移花接木’、‘掐頭去尾’的偽原創作品,隨著平臺補貼不斷加大,滋生出許多靠搬運、復制賺取補貼的地下產業。”同時,他也表示,最近平臺方對搬運視頻逐步加強了監管,大環境的版權問題正逐步變好。
與國內相比,海外對版權的保護更加嚴格,國外短視頻產業已經進入版權時代,短視頻原創內容有成熟的版權保護機制。“國外對版權問題的重視直接體現在收益上,平臺會把廣告收益的40%—60%都分給創作者,侵權對他們來說是直接瓜分了自己的收益。”聶陽德說道。
在Facebook上,系統會對上傳的每一個視頻進行審核,只要重合度達到4%以上,就會被判定為侵權,之后這個視頻所產生的所有收益都會自動劃入原作者的賬戶。
聶陽德告訴記者,“國外平臺對侵權的打擊,我們深有體會,甚至還被誤傷過。我們在YouTube上最開始因為數據增長過快,出現過被平臺封號的情況。在海外平臺看來,一個中國國內的賬號短時間內數據出現爆發式增長,是不正常的現象,系統會判斷為作弊或是搬運號。后來我們想辦法聯系到YouTube官方運營人員,才解決了這個問題,平臺也對我們配備了專門的運營人員進行重點監測和扶持。”
據聶陽德透露,洋蔥視頻旗下IP的相關知識產權都有申請版權保護,“隨著短視頻的版權越來越受到重視,更多優秀的創作者才會愿意加入進來。”
建立良性版權環境 需企業平臺共同努力
為何短視頻領域侵權現象多發?業內人士認為,一是因為短視頻非常受用戶喜歡,需求量大;二是專業短視頻的制作難度大、時間長、成本高;三是短視頻遭遇侵權后,訴訟周期長、維權成本高、獲賠額低。因此,在利益的驅動下,就會出現日益泛濫的竊取現象。
但是,記者在對短視頻企業的調查中發現,主動去做版權登記的企業尚在少數,目前中國版權保護中心以及一些地方的版權局都能進行短視頻的版權登記,而且還有相關的網絡平臺也能做版權登記的代理工作,且用時更短。重慶八戒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的知識產權顧問認為,目前很多短視頻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較弱。
那么,企業不去做版權登記的原因僅僅是版權保護意識薄弱嗎?
對此,北京市信之源律師事務所律師辛霞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企業除了版權保護意識薄弱,主要還有以下幾個原因:需要付出登記成本;短視頻更新快,時效性短;短視頻自身價值決定的,該短視頻到底值不值得去做版權登記。
那么,短視頻企業或短視頻創作者應如何防范或解決此類侵權事件?北京盈科(杭州)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吳旭華對《中國企業報》記者表示,事前,標注著作權人,打上版權標志;辦理著作權登記;未正式發布之前防止他人發布。事中,在正規的網站和APP上發布;發布同時提交著作權聲明;隨時關注短視頻作品被侵權的可能性。事后,發現侵權及時采取有效措施維權,包括但不限于公證保全、發送警告函或律師函、與網站平臺進行交涉、要求網站平臺披露發布者的真實信息、提起訴訟等。
作為專業人士,吳旭華接觸過很多類似案例,對此深有體會。他建議:短視頻網站應當采取有效措施,維護權利人的合法權利;創作者平時可以對自己的作品做一些搜索,看是否存在侵權行為;短視頻著作權登記應當降低門檻,為當事人維權提供便利;著作權集體管理機構可以發揮作用,保護著作權人權益。
大平臺也看到了短視頻行業的痛點,開始加強關于版權方面的保護以及相關模塊的推動。微信推出了原創及舉報機制,而阿里則推出了鯨觀全鏈路數字版權平臺,通過搭載達摩院iDST人工智能技術,對視頻內容進行各個維度的分析,并打上兩萬余種標簽,讓視頻自動分解成可檢索、可再利用的短素材,以便提供更好的保護和變現。
視頻、短視頻行業何時才能建立良性的版權環境?目前雖然無法預計,但是隨著技術的推進,在企業方和平臺方的重視和努力下,產業生態和版權情況會逐步向好。(記者 王雅靜)
轉自:中國企業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