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不斷增強,中國理念和中華文化受到廣泛關注,愿意了解中國、讀懂中國的人越來越多。講好中國故事,傳播更多優秀中華文化日漸成為人們的訴求。作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文化產業在促進我國文化對外交流和文化貿易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近日,第十五屆中國文化產業新年論壇在北京大學舉辦。論壇上,與會嘉賓圍繞文化產業發展新趨勢、傳統文化創新與發展、“一帶一路”與文化產業、互聯網數字創意與影視產業等主題進行了探討。
擁抱“互聯網+”開啟新模式
“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的一個比較優勢是中國正在全面進入互聯網時代,互聯網人口超過7.5億。”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院長、教授魏鵬舉在論壇上表示,中國互聯網新的內容時代已經到來,促使數字創意業態規模邊際效益日漸突出,互聯網可以較好克服“文化折扣”問題,進而促進文化產品產生更多的文化附加值和商貿效益。
記者了解到,進入“十三五”,我國的文化產業經過長期的積累效應已顯現高速發展的勢頭,文化產業的體制改革不斷取得新進展,文化市場活力逐漸釋放,尤其是以“互聯網+”為主要形式的文化類服務業實現了較快增長。以數字媒體、數字動漫、影視、文學、音樂為代表的網絡文化產業越來越成為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業界普遍認為,“互聯網+文化”具有高知識性、高增值性和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在“互聯網+”的網絡新思維引導下,圍繞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的發展現狀,互聯網思維正在為中國文化創意產業提供前所未有的巨大機遇,也終將成為我國在“十三五”階段新的經濟增長點。
在新技術推動下,創意想象力和互聯網新技術讓文化產業插上騰飛的翅膀。根據2017年數據,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10個行業中,以“互聯網+”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業增速居首位,增長超過30%。“風來了,將更多有創意的人吹上天空。”魏鵬舉形象地說。
文化“走出去”激發新活力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十九大報告中的這段話引起此次論壇上眾多學者的共鳴。
“當前,我國已漸漸融入全球超級供應鏈當中,既跟發達國家打交道又跟其他發展中國家交往。”上海市社會科學院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花建認為,這一階段,我們需要更多的智慧、更多的實力。
“我們不僅僅要論出口的規模量有多少,進口的規模量有多少,我們還要問進口的是中間品還是最終品,中國在未來中國文化產業鏈和世界供應鏈中的位置又是怎么樣的,我想這個也是中國文化產業在未來發展的重要空間和機遇。”花建說。
對此,北京星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市場部經理李輝向《中國貿易報》記者表示,近年來,中國文化產業發展較為迅速,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逐漸擴大,面臨的競爭也越來越多,這就需要中國相關企業一方面深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另一方面調整在國際上的運營方式和策略。
對于中國文化產業“走出去”,多數專家認為,這不僅是主觀推動的結果,而且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大勢所趨。
“從‘一帶一路’文化產業發展來看,一方面,目前,中國文創產品開發的基礎工作做得越來越好。另一方面,市場營銷盡管起步比較晚,但發展則較為迅速。”魏鵬舉認為,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文創產品開發也是一個熱點,激發新活力則是關鍵。
另外,魏鵬舉還從自身研究角度強調了投資的重要意義。“從‘一帶一路’發展來看,投資運營應該是一個非常有潛力的領域,因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就是金融的‘一帶一路’和資本的‘一帶一路’。”魏鵬舉表示,中國文化產業在按照“一帶一路”這一模式向國際擴展的過程中,投資是最重要的抓手。(記者 張偉倫)
轉自:中國貿易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