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7中國文化企業品牌年會”在京舉行,年會同時發布了“2017中國文化企業品牌價值TOP50”榜單、《中國文化企業品牌藍皮書(2017)》。業內人士認為,對于文化企業而言,版權運營可實現作品的多次呈現、多元利用和多次收益,通過實現版權價值的最大化,有助于文化企業增值與品牌升值。
版權產業,即生產經營具有版權屬性的作品(產品),并依靠版權法和相關法律保護而生存發展的產業。它涉及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的創作、復制、發行和傳播,也涵蓋采集、存儲、提供信息的信息產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創造了世界奇跡,但明顯的“軟肋”也不可忽視。如制造業大而不強,掌握的核心技術還不多,高端設備大量依賴進口,能源供給體系對外依存度逐步增大等。要真正擺脫中國經濟“軟肋”約束,還要靠文化科技創新、轉變發展方式、提升經濟結構。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我國經濟進入新時代,重點要在創新發展上下功夫,即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傳統產業優化升級,而這其中一條基本途徑就是積極發展文化版權產業。
從本源上看,版權產業是社會現代化的一種經濟形態,在社會發展水平比較高、實體經濟比較厚的地區首先出現和發展起來。文化版權產業的興起,根本原因在于社會現代化提高了社會生產力,降低了恩格爾系數,普遍增加了人們的休閑時間,促進了人們的精神文化需要,增加了人們對享受生活、積累文化的需求。推動文化創意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有助于促進產業結構創新,進一步豐富各行各業文化內涵,提升原有產業的文化品位,并創造出新的消費需求。這種新的需求,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拉動文化產品的生產與流通,形成文化版權產業。
我國在發展市場經濟的過程中,以文學藝術、廣播影視、工藝美術、計算機軟件、信息網絡等產業為重點的版權產業得到了迅速發展,有的已經具有了相當的規模與實力。特別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展現了后發優勢,已經成為了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和經濟發展中的支柱產業。版權是文化創意企業的基本戰略資產,積極探索對創意作品版權的保護和價值發掘方法,對于實現文化創意企業資產增值、延伸產業價值鏈具有重要意義,大力加強版權保護,讓知識產權保護助力文化繁榮發展。
“2017中國文化企業品牌價值TOP50”榜單顯示,2017年中國文化企業品牌價值前50強企業的品牌價值總和為5242.3億元,相比2016年增長了12.5%,增幅較明顯,且增速比2016年提高了1.44倍。從發展趨勢上看,數字創意產業成為文化產業的絕對支柱,數字創意類上榜企業占比高達44%;業態融合、多元經營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另一大趨勢,融合類上榜企業占比達24%。文化創意產業可以與制造業、體育產業、特色農業等行業融合發展。文化貫穿在經濟社會各領域各行業,呈現出多向交互融合態勢。
可以說,現代科技飛速發展,為文化創意產業的興起提供了技術保障。文化科技創新,大大增加了產品的文化附加值,成為現代經濟發展的一個動力源泉。(吳學安)
轉自:中國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