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2月11日,一場文創盛典,一道文化大餐,北京衛視播出的首季《創意中國》畫上了圓滿的句號。虛擬混合現實技術“邁吉客”、京劇與話劇融合的風雷劇社、數字故宮、線上籃球約戰APP“城市傳奇”、“箱子電視臺”、時尚京劇、超級機甲、聽松書院、首鋼工業園區改造、智能便利店“小麥鋪”——經過10場“常規賽”的比拼,10個項目挺進了《創意中國》年度決賽。最終,北京風雷京劇團獲得年度文創盛典冠軍,數字故宮和首鋼工業園區改造獲得了“創意引領獎”。
《創意中國》由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國有文化資產監督管理辦公室和北京市文化投資發展集團共同指導,由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促進中心、北京電視臺和大業傳媒集團聯合出品,在節目內容上聚焦文創領域,呈現了精彩的文創項目和文創業者的心路歷程。
有形式有內容,開辟綜藝新路
以文化和創意為核心,以創意秀和創投互動為形態——在2017年的電視綜藝節目中,《創意中國》可謂別樣。
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衛視綜藝共推出105檔,網絡綜藝上線103檔。綜藝節目數量漸趨穩定,模式依賴漸趨退潮,但市場和觀眾對節目新意、質量的要求更高。變化與探索,成為2017年綜藝制作的主題詞:娛樂性和思想性如何更好結合?創新與產業鏈如何有效整合?
2017年,“文化”成為綜藝制作的熱詞,《見字如面》等文化類綜藝節目熱度持續,《創意中國》憑借“文化+創投”模式,成為國內首檔大型文化創意創投類電視綜藝節目。新意有了,但難度也隨之而來。一方面,盡管文化創意已成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但文創項目類型多樣,既有依托傳統文化的創新,也有依賴現代科技的研發,如何選擇項目,并以綜藝的形式呈現?
另一方面,創投節目并不新鮮。2016年,國內就推出了10多檔創投節目,但由于單純注重商業結果、影響限于小眾范圍,大多反響平平。
《創意中國》則不同,其在節目形式上突破了單純聚焦商業表達、投資結果的局限,不專注于項目的商業性探討,而是以文化創意為核心,讓創業節目與文化深度結合,提升創業節目的厚度、深度和意義。智能機器人和“創意星球”“能量站”等現代科技元素的使用,使《創意中國》的舞臺頗具現代感。在環節設置上,項目創意人在“創意能量站”演講,獲現場嘉賓及觀眾200票以上方可進入“創意星球”進行項目展示,隨后由“百人投資團”進行項目評估,“闖關”的推進形式產生了懸念和張力。
這里有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比如:亮相文化帶來的“時尚京劇”,一場將京劇經典曲目《貴妃醉酒》同意大利名曲《Timetosaygoodbye》相融合的表演《當東方遇到西方》,讓人切身體會“音樂不分國界”,更感受到京劇的動人力量。
這里有現代科技帶來的生活新體驗。比如線上籃球約戰APP“城市傳奇”,可以讓籃球愛好者通過APP線上約戰,并享受專業級別的比賽場地、裁判,分享所參與賽事的圖片和視頻。
這里有對基層文化需求、草根文化需要的關注。比如,在第8期節目登臺的聽松書院、宸冰閱讀和麻糖小課三個項目。聽松書院是一座鄉村公益圖書館,有免費開放的公益閱讀空間,有國學經典誦讀課、原鄉手工藝體驗課等。宸冰書坊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開展閱讀服務,線上《宸冰讀書》音頻聚焦人文、歷史和藝術,線下書坊開展“中國讀書聲”等活動,引領社區居民朗讀經典,體會文學、藝術的魅力。麻糖小課則是一檔專注于提升3至12歲兒童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視頻課程節目,每一節小課時長5分鐘,用兒童容易接受的情景表演方式講解小知識點。
有情懷有理性,開啟創業新思維
在“年度文創盛典”上,數字故宮項目帶來了打開故宮的全新方式,讓文物“活了起來”,比如數字多寶閣項目,可以讓觀眾與國寶零距離接觸,360度觀看細部特征。而通過數字長卷項目,觀眾可以將繪畫作品放大十幾倍,看到細微之處作者的巧妙構思。
“為了讓故宮文化被更多人了解”——作為數字故宮項目負責人,彭巖道出了創立此項目的初衷。這贏得了現場嘉賓的一致好評。北京市文投集團董事長周茂非評價:“這個項目把故宮的博大精深推向了更廣泛的范圍。”
“情懷”二字,在今天有泛用之憂,但那些發自于心、持久努力的“情懷”真真動人。正如數字故宮項目推介人、南京師范大學教授酈波所點評的:“只有在文化上和科技上引領生活,才能凝聚起全民族的向心力,才能夠迎來民族的偉大復興。”
談及情感共鳴,面對首鋼改造項目,導演趙寶剛深有感觸:“十六歲到二十八歲,我的青春正正經經的都貢獻給了鋼鐵行業。”他看好這個項目,因為“既彰顯了中國文化底蘊,又突顯了現代工業的文明和發展”。IDG資本全球董事長熊曉鴿在湖南湘潭鋼鐵廠出生、長大,直至上大學才離開,對鋼鐵行業的感情也很深。他對首鋼改造項目很感興趣,希望其成功經驗可以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將來也可以應用于湘潭鋼鐵廠的轉型改造。
有情懷、有夢想,是創業者勇往直前的力量源泉,但創業不是坦途,難題一個接一個。從創意到成功,糾結、反復很平常,甚至可能重新打鼓另開張。如何讓好創意落地?如何將創業項目導向商業化運營?在《創意中國》,諸多文創、創投界的嘉賓給出了理性的建議。
理性建議有的務虛。比如從央視離職后自主創業的張泉靈說,成功的創業者要有“堅定的目光,柔軟的腰身”,對目標應堅定執著,面對情況應有靈活韌性。“成功的創業者,沒有資格訴說自己的苦難。”收藏家馬未都這樣說,“沒有哪個創業者在創業的過程中不曾經歷苦難”。
理性建議有的務實,比如360集團創始人兼CEO周鴻祎,面對“空氣樂隊”團隊,建議“可以帶著項目進入其他大公司”,面對超級機甲,則提醒“積累用戶本身就是目的”。
有口碑有實效,架文創新橋
創業不簡單,當三思而后行。數據顯示:創業公司中的70%會在第一年倒閉,熬過5年的不過5%。
創業很艱難,享得時歡暢,更要耐失時悲傷——創業者需要“逆商”,需要為自己搭建強大的支持系統。
無論是之于提高創業成功率,還是之于助力創業者成長,《創意中國》的出現恰逢其時,12期節目播出后,收獲了口碑和實效的雙贏。節目首播就獲得0.63的收視率,在省級衛視同時段排名第二。從《創意中國》錄制開始,短短3個月,就有12家創業公司和現場投資機構確定了合作意向。
對于登臺的創業者,《創意中國》帶來了各不相同的改變與影響。在《創意中國》第二期亮相的“慧美衣櫥”,提供衣櫥解決方案,讓用戶能躺在床上“秒找”衣服。“慧美衣櫥”創始人譚曉明已經遇到了“幸福的煩惱”,訂單從全國各地大量飛來,“人手不夠”。
在2月4日的年度文創盛典上,邁吉客創始人伏英娜透露,其人臉識別和虛擬動畫技術有可能登陸央視春晚,向全國觀眾展示科技的魅力。
不管是春晚給予的全國性舞臺,還是客戶帶來的“幸福的煩惱”,文創業者的故事,在創新的中國,每天都有新變化。
文創與綜藝的故事,也是剛剛開始,《創意中國》還將帶來哪些精彩?令人期待。
轉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