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旬,隨著第25屆上海電視節的開幕,“寒冬”一詞再次被廣泛提起,而與之同框出現的,則是各影視公司對于如何“過冬”的思索。
“今年《都挺好》的熱播,再一次帶動了各制作方對現實主義題材的熱情。”有分析人士表示,自去年下半年開始,關于“史上最嚴限古令”的傳聞不絕于耳。目前來看,雖沒有政策層面的文件落地,但毋庸置疑的是,此前大熱的宮斗、大女主等題材的古裝劇,已經面臨著更為嚴格的審核標準。在當下的市場環境中,若項目無法正常播出,對公司尤其是中小型公司而言,打擊是致命的。因此,各公司針對項目的選擇必然更為謹慎,對內容的要求更加精細。
與此同時,經過去年國家稅務總局及廣電總局針對影視行業稅收、明星天價片酬等問題的規范,目前來看,一系列舉措的效果已經顯現。據愛奇藝CEO龔宇介紹,目前平臺的內容制作成本和采購成本都明顯下降,電視劇版權成本從最高超1500萬元/集回落到800萬元/集以下,自制劇中頂級演員的最高限價為5000萬元,而此前超過1.5億元。
“這就使得各平臺及制作方不得不更加注重作品及演員的性價比,倒推影視作品精品化。”有影視公司高管表示,隨著現行的評估體系及選擇標準不斷調整,長遠來看,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有業內人士表示,稅前合同已成共識,最近簽約的明星片酬確實有大幅下降;很多普通明星已開始主動降價,制片方議價能力明顯增強。
此外,業界人士在研判2019年劇集價格走勢時,有37.5%的人認為平臺購劇預算保持穩定,劇集價格也將保持穩定,33.3%的人認為明星限酬大幅度降低生產成本,劇集價格走低。
除了天價的明星薪酬,“收視率造假”也是活躍在2018年影視圈的高頻詞匯。
2018年12月,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委托廣播電視規劃院,基于自主技術建設的廣播電視節目收視綜合評價大數據系統正式開通試運行,不同于傳統的在樣本戶基礎上的收視率統計方式,新系統基于大數據、云計算技術,有望從根本上治理收視率造假問題。
關閉播放量數據和打假收視率,為2018年的電視劇產業開了一個好頭,未來,還將有更多的新標準、新規則加入進來。
轉自:中國產經新聞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