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28日,中宣部文改辦、商務部服貿司在無錫舉辦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設推進會暨文化貿易政策交流研討會,總結一年來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設情況,交流工作經驗,聽取意見建議,部署下一步工作,推動基地建設工作承前啟后、深入開展。文化和旅游部產業發展司、國家廣電總局國際司相關負責人參會。
中宣部文改辦、商務部服貿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經過一年多的發展,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設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接下來,各基地將在優體制、優政策、優渠道、優服務等多方面持續發力,努力將基地打造成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動力引擎和創新高地,為建設文化強國和貿易強國做出更大的貢獻。
據透露,為發揮首批基地在創新引領方面的作用,下一步,中宣部文改辦、商務部服貿司將出臺基地管理辦法,加強管理和支持力度。同時,梳理和總結各基地成熟經驗和先進做法,以適當方式向全國推廣,并適時開展第二批基地評選工作。
多點開花基地建設取得積極成效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和中國文化"走出去"。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既要宣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也要傳播優秀當代文化,推動反映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價值理念、文藝精品、文化成果走向海外。
各類文化基地和園區是我國近年來創新對外文化貿易的新抓手。2018年6月,商務部、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廣電總局聯合認定了首批13家國家文化出口基地。
一年多來,各基地建設取得積極成效,一是統籌協調的體制機制基本建立。13家基地均成立了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設領導小組或聯席會議制度,均制定出臺了基地建設工作方案,明確了路線圖;二是因地制宜的發展定位更加明晰。各基地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文化資源稟賦,精準定位發展方向和重點領域,實現特色發展、錯位發展;三是立體多元的政策體系逐步完善。多數基地建立了省市區多級扶持體系,財政、稅收、金融、保險等政策效應持續疊加;四是創新融合的發展態勢更加明顯。各基地積極探索模式創新、業態創新、載體創新,推動文化和科技、旅游等融合發展,不斷釋放文化貿易潛力。五是開放便利的營商環境不斷優化。此外,各基地還在打造專業特色園區、優化公共服務平臺、組織企業參加重點節展、開展國際文化交流合作、拓寬海外營銷渠道、建立文化貿易統計體系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
在基地建設的促進下,2018年,我國文化進出口取得亮眼成績單。來自商務部的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文化進出口額達1370.1億美元,較上年增長8.3%。文化貿易已成為我國外貿發展的重要力量。
創新引領發揮基地示范引領作用
文化產業一向被譽為"火車頭"產業,具有較高的附加值和溢出效應,在我國建設貿易強國和文化強國的過程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不容忽視的是,我國文化產業基礎仍相對薄弱,文化產品貿易大而不強,文化服務貿易還處在起步加速階段,文化貿易結構亟待優化。
當前,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設還存在不少需要改進的問題。例如,有的基地上級部門重視程度、指導和支持力度不夠;有的基地缺乏創新舉措,市場化意識不強,對市場化、產業化方式推動文化"走出去"還不適應等。要破解這些問題,需要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加強協調配合,突出創新引領,加強制度創新,將基地建設工作扎實向前推進。
"要推動對外文化貿易取得突破性進展,必須靠創新引領,這是基地建設的核心任務和成功的保障。"上述負責人表示,首先要加強制度創新。各基地可依托已有的開放平臺或借鑒自貿試驗區、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等形成的先進經驗,推動基地的體制機制建設取得更大的突破;其次,要加強政策創新。研究出臺更有針對性、更加務實有效的政策舉措,特別是針對文化細分領域的出口支持政策,發揮各部門、各領域政策的疊加效應。三是要加強服務創新。加快構建一批公共服務平臺,為區內文化貿易企業提供國別政策、翻譯制作、貿易便利、信息咨詢、法律服務等"一站式"優質服務。
針對下一步工作,中宣部文改辦、商務部服貿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在以下四方面著力:
一是加強督促指導,完善基地溝通交流機制,加強文化貿易公共服務。文化貿易公共服務平臺網站將于近期上線試運行。二是加強考核評估。商務部服貿司會同中宣部文改辦開展了《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創新實踐及考核評價項目》,已形成基地考核評價體系初稿。會后將進一步完善基地考核評價體系,盡快下發征求意見,并制定《國家文化出口基地管理辦法》。三是研究支持措施。爭取解決反映比較集中的營銷渠道不足市場開拓風險較大、跨境稅負較重等問題。研究在商務部業務系統統一平臺"文化貿易信息管理應用"增加基地統計功能模塊,幫助各基地建立完善文化貿易統計體系。四是總結推廣創新經驗。將各基地的成熟經驗和先進做法進行梳理和總結,下一步將以適當方式向全國推廣,并在條件成熟時研究啟動第二批基地的申報和評選工作。(記者 孟妮)
轉自:國際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