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文化和旅游機構改革后的第3年,文化與旅游碰撞出了很多火花,下一步文旅融合有哪些值得關注的領域?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接受《中國旅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文化和旅游融合有很多值得關注的領域。一是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和利用。一些重點地區、景區景點要深入挖掘歷史,不應盲目打造“人造”景觀。中國歷史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們繼續深挖。二是挖掘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中國56個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可以給人帶來新思考。一個民族的特色對另一個民族來說是一種奇景,要為民族地區旅游發展“開綠燈”。三是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我曾經沿著紅軍長征的路線考察,但我就覺得有的地方對紅色遺跡的保護、對紅色文化的挖掘還不是很充分。比如,有的荒山野嶺上留下道道戰壕,這是紅軍曾經浴血奮戰的地方,應該加以保護,讓人們更好地了解歷史。”
記者采訪中經常看到,很多城市、古鎮、鄉村、景區因為名家名作成名,引得大量游客慕名而來。對于文化如何為旅游“鑄魂”,吳為山表示,我們選擇一地作為旅游目的地,不僅是因為它美麗的自然景觀,更因為對先賢足跡和文明成果的追慕與向往。當我們登上黃鶴樓,可以體會詩人崔顥的鄉愁,還有詩人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的感慨。一座敬亭山因為詩句“相看兩不厭”而聞名,一座醉翁亭因為一篇游記而垂史。同樣,王羲之蘭亭曲水縱情一“序”,“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等絕唱,都引得很多人慕名前往。名山大川之所以讓人為之傾倒,其實是文化的力量。
吳為山還說道,敦煌雖處大漠,每年多少人流連忘返,泰山摩崖石刻引來多少人一探究竟。劉海粟《十上黃山》、潘天壽《雁蕩山花》、吳冠中畫張家界《養在深閨人未識》令無數游人心馳神往……旅游不僅僅是風景的游歷,還包含人生哲理的思考,于此間發現科學、人文、藝術的諸多奧秘。
文化為旅游“鑄魂”,游客則將文化遠播。吳為山說,每一個旅游者都是一粒文明的種子,他們既是文化的創造者,又是傳播者。“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旅游的過程是吸取文明精華、交流思想觀念的過程,也是人類共同發展、社會共同進步的過程。有文化含量、能參與文明建設過程的旅游活動,才是有深度、有價值、有意義的文化活動,才能使人真正得到個性的發展、人性的張揚和精神的享受。旅游不僅傳播物質文明,更傳播精神文明,不僅是單純的感性的娛樂,更是精神的升華。我們走出家門和國門與世界交流對話,不經意間,完成了文化使者的歷史使命。
記者各地采訪中還了解到一些細節,有的旅游目的地將寫生基地與旅游區結合,統籌建設寫生和旅游基礎設施,吸引美術師生和大眾游客。對此,吳為山建議,寫生基地建設是培養美術人才、孕育優秀美術作品一種有益補充,廣大美術師生應走向更廣闊的空間去寫生。在高山峽谷、大漠戈壁、廣袤草原,可能不太適合建設固定建筑,無法建設大規模寫生基地,可以考慮建設簡易而美觀的帳篷,既不破壞生態環境,又能為美術師生、創作者提供一定的基礎服務。
此外,對于文旅融合中一些誤區,吳為山提醒道,反觀有些旅游目的地,因為文化的缺失,旅游評價和經濟業績直線下滑。其本質原因在于景觀本身的精神內核無法震撼到旅游者。有的地方為吸引人們的眼球,甚至不惜搞庸俗、媚俗,很快被人們所不齒,游客來過一次便不會再來。某些古城算命打卦、“天價”門票,這都是不懂得可持續發展、提升文化含量。有的地方熱衷于搞與當地文化、老百姓審美不協調的西洋奇觀,不接地氣,沒有源頭活水,很快就成了爛尾工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有文化含量、民族情結的深度旅游產品。西柏坡、八角樓、寶塔山、梁家河景觀本身或許平淡無奇,甚至地處偏遠,但因為見證了偉大的歷史,成為人們爭相瞻仰的旅游目的地。文化本身就是最好的旅游資源,旅游本身也可以成為激蕩中國夢的精神文化活動。
轉自:中國旅游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