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落幕的旅博會上,北京商報記者發現,老年游產品成為熱門板塊,其中郵輪游占據相當比例。不過另一方面,近日發布的《2018年中國郵輪經濟發展報告》顯示,今年前4個月,我國接待郵輪量約326艘次,同比下降10%。業內普遍認為,雖然郵輪產品仍具有關注度,但整體呈現下行趨勢,2018年很可能成為我國郵輪轉折年。為應對不振的市場環境,各大郵輪公司紛紛調整航線,加碼新船。此外,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以往“大手筆”的包船現象在今年也相應減少,轉而改為切倉銷售,同時,一些郵輪公司還將針對不同艙位乘客進行分層服務, 一場郵輪行業的變陣正在進行。
據中國郵輪產業發展大會今年1月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由于韓國市場受限以及價格戰導致體驗下降等原因,2017年我國郵輪旅客出入境人次為495.5萬人次,同比增長8%,首次出現放緩的節奏,其中增速放緩以華東地區最為明顯。而在此之前,從2006年開始,中國郵輪旅游客流量已經連續十年增速在40%-50%或以上。由此,2018年被認為將是國內郵輪業改變“玩法”的關鍵一年。
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皇家加勒比2019年夏季將遣新船“海洋光譜號”進入中國,并將以上海為母港在中國運營。該船不僅建造了適合中國市場的親子設施和套房等,同時還保留了“海洋量子號”上經典的設施。與此同時,皇家加勒比還調整了2019年航線,新增了4個新目的地,其中包括俄羅斯海參崴、菲律賓維甘古城伊羅戈斯等。另一邊,作為在國內市場運營的另一大國際郵輪公司歌詩達郵輪,也將在2019年派遣“威尼斯號”進入中國,該船排水量超過13萬噸,將超過目前歌詩達郵輪在中國市場運營的所有郵輪噸位。
除了國際郵輪的變陣,國內一些郵輪包船社也作出了調整。國內某大型旅行社郵輪事業部相關負責人透露,今年不再全包歌詩達郵輪,而是采用部分包船和切艙的方式,但是整體銷售艙位數量與去年持平。該負責人表示,今年包船的旅行社較少,行業普遍采用切艙的方式。業內人士分析指出,包船減少后,旅行社資金壓力也相應減少,艙位調整也更靈活,今年已經很少看到低價甩艙和價格戰出現。中國交通運輸協會郵輪游艇分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鄭煒航指出,“包船模式導致了中國郵輪市場長期處于低價運行狀態,降低了郵輪品質”。業內普遍認為,隨著企業的調整,郵輪市場越來越回歸理性,不過從目前市場動作來看,2019年中國郵輪市場依然充滿競爭。(關子辰)
原標題:市場轉折年 國內郵輪企業變陣
轉自:北京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