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劇改編戲《富貴圖》(以下簡稱《富貴圖》)從1989年首演至今,現場演出已超過2500場。2016年《富貴圖》作為培養戲曲人才的經典劇目,獲得了國家藝術基金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2017年8月,由省晉劇院組織召開了《富貴圖》演出超過2000場的紀念活動,并就這部改編戲所引發的現象展開了研討。《富貴圖》誕生后的30多年間,應市場和觀眾的要求,演出突破百場、千場、幾千場,相信將來作為經典劇目會演出更多場次。
《富貴圖》自第一代老藝術家田桂蘭(尹碧蓮扮演者)和王寶釵(倪俊扮演者)于上世紀80年代末立于舞臺后至今依舊深得人心。以晉劇小旦名家王曉平(尹碧蓮扮演者)和著名小生名家張智(倪俊扮演者)為代表的第二代是最經典的一代。本劇的劇作者曲潤海,山西省晉劇院著名導演溫明軒,山西著名戲曲音樂設計、配器劉和仁、劉和耀,他們與演員一道成了《富貴圖》成為經典的關鍵。目前活躍在舞臺上的師學麗(尹碧蓮扮演者)、方建(倪俊扮演者)和徐發杰(倪俊扮演者)、楊麗麗(秋香扮演者)等成了《富貴圖》的繼承者。該劇不僅是本土劇種晉劇、蒲劇等的經典作品,更成為京劇、豫劇、昆曲、黃梅戲等紛紛移植上演的范本。《富貴圖》的經典化之路以及近30年間所引發的現象,引起了業內外人士的關注與研究,也應了被戲劇界譽為“現代戲劇創作的三駕馬車”之一的郭啟宏先生之言:“《富貴圖》已經堪稱是‘現象’級別的劇作。”
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自有其形成的規律,劇本、導演、音樂、演員等各個環節均馬虎不得。《富貴圖》成為經典不是偶然,這部作品沒有強大的宣傳推手作為背景,有的是文人介入傳統戲曲的雅俗共賞的表述,有的是導演對劇本、對演員、對音樂爛熟于心之后的游刃有余,有的是對傳統戲曲音樂頗含新意的綺麗裝點,有的是唯美細膩的傳統戲曲表演手法和對人物內心世界的完美詮釋。
首先談編劇。《富貴圖》的編劇為曲潤海,作為一名有文化、懂文化、愛文化的文化官員,他的言行深刻影響了一大批人,也因此在他當政期間佳作名劇不斷,文華獎、梅花獎交相輝映,由他改編的《富貴圖》正是產生于這個階段。
《富貴圖》在1995年獲得了“文化部文華新劇目獎”,作為編劇的曲潤海和導演溫明軒,負責音樂的劉和仁、劉和耀兄弟,飾演尹碧蓮的王曉平分別獲得了單項“文華獎”。這位80多歲的老人改編創作的《崔秀英》《桐葉記》《劉胡蘭》《寧武關》《云水松柏續范亭》《佛光寺》等作品,其中塑造的人物風骨浩然,對原劇既尊重歷史情節,又利落地斬刪糟粕,情節安排生動且張弛有度,更增添了一名資深文化人對劇目、對人物的獨到見解,文辭雅俗共賞、自成一體。
劇本是一劇之本。對傳統戲曲劇本的改編應該屬于活態傳承,是創新發展的一個途徑,也是對傳統文化價值甄別后的取舍。曲潤海在對《富貴圖》的改編過程中,將男主人公倪俊的“雙蓮”兩妻改為“單蓮”獨秀,對原作的煩冗之處也進行了多方縮編,這樣處理使得生角獲得了徹底解放,從而加大了男主人公的戲份,同時也凸顯出倪俊的品格高尚與人格魅力,使得故事情節更加合理生動,也更符合現代觀眾的審美追求,使此劇的情感更為真摯純潔,并提高了女主人公的期待感與殷切心,同時拉近了與現代觀眾的距離。
看曲潤海改編的《云水松柏續范亭》,睿智、正氣、有著濃郁的家國情懷,他是編劇的化身,他更是“人民”的象征,那些極具象征意義的唱詞同樣能引起觀眾的共鳴,仿佛打破了歷史與現實的時空娓娓道來,敘述著親歷者的見證:“我是松柏根,我是云水魂,我是呂梁水火土,我是雁門精氣神……”看《富貴圖》時,“賢妻有氣理應該,我回來就為你出氣來。”真摯直白的表達,刻畫出一位仁義、良善、正直、情深義重的君子形象,他筆下的人物形象應該就是戲曲化的審美解讀與詮釋的樣本。
其次談導演。溫明軒導演為《富貴圖》的成功上演付出了太多的心血,他除了注重編劇的本子、演員的唱念做打等表演之外,對劇目的服裝道具、音樂配器、燈光布置、時間把控、移步換景等方面的要求也是絲毫不敢馬虎。更難能可貴的是他長年累月浸泡在排練劇場,與演員、與編創組仔細地摳作品,發現問題當下解決,一心牽掛的只有劇目的完美體現。
第三談音樂。音樂是一部劇的靈魂,尤其對于傳統戲曲,音樂的分寸拿捏更是關鍵。《富貴圖》的音樂設計、配器是劉和仁、劉和耀兄弟創作的,在《富貴圖》的音樂設計中,幾乎囊括了晉劇板式所有的類型,其中還別出心裁地加入如【三拍子】等頗有新意的創新手法,聽起來與劇情絲絲入扣、美感十足,且不失原有風味。
由劉和仁、劉和耀兄弟設計的晉劇音樂作品在近30年間頻頻獲獎,除《富貴圖》之外,還有《桐葉記》《崔秀英》《油燈燈開花》《巴爾思御史》《傅山進京》《布衣于成龍》等。聽劉和仁先生的戲曲音樂,你直接感受到的是濃郁山西梆子味兒中透出的新意,此新意是如此的符合作品情緒、符合角色唱腔。或許劉和仁、劉和耀兄弟在晉劇音樂界的成功,應該歸結為對傳統藝術傳承并洞悉后的個性彰顯。
第四談演員。演員承擔著一部劇最后所展現的直接成果,體現著編劇、導演、音樂設計及整個編演團隊的綜合意志,此階段是所有創作過程中的最后關節所在。《富貴圖》中男女主人公的搭配,由王曉平扮演的尹碧蓮和由張智扮演的倪俊是大家公認的經典版本,觀看他們的表演,你會認為他們就是尹碧蓮、就是倪俊,一顰一笑、一喜一悲、一嗔一怨,竟是如此的傳神,如此的韻味十足。達到這樣的效果沒有任何捷徑,有的是無數次辛苦排練,有的是演員相互間的磨合,以及對表演藝術的精益求精、對所塑造人物的悉心揣摩,好戲必須細細打磨。2018年4月的一場《富貴圖》老少組合演出贏得了觀眾的滿堂喝彩,有對老演員王曉平的由衷佩服,也有對傳承新秀的贊賞有加。雖如此,晉劇小生名家、省京劇院院長張智在演出一結束,就上臺對倪俊的扮演者方建和徐發杰現場指導,一招一式傾囊相授,沒有半點馬虎和遷就。或許,這就是晉劇人精益求精精神的體現,這種精神是需要傳承學習的,精品劇目也是從此間產生的。
《富貴圖》之所以成為經典絕對不是偶然,它是山西戲曲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敬業精神和良好協作精神的具體彰顯。他們在打造作品的過程中,幾乎注意到了劇目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細微之處,《富貴圖》劇組每位演職人員都在講求如何使作品更完美,沒有私心雜念,只為晉劇人生。作為綜合藝術的傳統戲曲,要求彼此間合作的契合度,要求以戲為大、以劇為大。戲曲人在追求傳統戲曲優秀文化內涵的同時,也應當培育呵護救戲、護戲的責任心,注重探究如何保持本劇種的風格特征,明白本劇種的真正魅力所在。
轉自:山西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