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4月以來,短視頻市場格局頓生變數。在擁有用戶基礎的熱門短視頻平臺抖音、快手等被相關部門點名批評,快速、積極進行整改之際,先是在大眾視線消失許久的騰訊微視“復出”,騰訊方面強調將增加短視頻應用;時隔半個多月,百度也正式對外宣布對中國最大資訊短視頻內容生產商梨視頻的戰略投資。
對于兩大巨頭在行業特殊時刻的重大動作,有業內人士認為,短視頻行業經歷野蠻生長之后,隨著進入調整期,短視頻內容會越來越規范,各平臺在迎合政策的同時積極探索適合的商業盈利模式。
巨頭入局強調用戶導流
數據機構QuestMobile最新發布的《2018中國移動春季報告》顯示,在移動端用戶總流量日趨穩定的新常態下,短視頻行業正在成為用戶時長爭奪戰中最大的亮點,短視頻的用戶時長占比從去年3月的1.5%迅速上升至今年3月的7.4%,并且還在持續高速增長。百度移動端的短視頻業務負責人告訴記者,百度和梨視頻雙方均有強烈意愿獲得用戶時長,因而促成了這次合作。
公開資料顯示,梨視頻自2016年11月上線之后,成功搭建起全球最大的拍客網絡,日產1500條資訊短視頻,每日全網播放量超10億次。據悉,針對此次與梨視頻的合作,百度將為其全面接入好看視頻、百度App、百家號等百度產品。其中,好看視頻基于內容分發,將支持優先曝光、打造專屬頻道、播放頁引流、聯動品牌宣傳等多方面合作。
相較于百度此番涉足短視頻領域,騰訊可謂是原創短視頻的開路先鋒。2013年,騰訊推出短視頻APP“微視”,當時定位于8秒短視頻分享社區。然而,這一支持發布原創短視頻平臺的命運卻十分多舛。2015年,微視停止版本更新并解散團隊當中多個部門。2017年4月,騰訊宣布微視正式停止運營。2017年8月,微視開始重新啟動版本更新。直到本月初再次發布重大更新,微視才終于正式“復出”。記者體驗之后發現,微視新版本加入“視頻跟拍”功能。每個視頻界面都可以點擊“跟拍”進入視頻錄制,錄制視頻時可以直接使用原視頻音樂,模仿原視頻動作進行拍攝,這一新功能與時下短視頻用戶愛好相契合。
微視團隊產品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為了增加傳播量,新版微視的優質視頻內容會輸送到QQ空間,供空間的用戶消費。至于用戶導流方面,微視方面表示,微視和QQ空間、企鵝號等都有密切的合作,在音視頻資源及IP引入方面,也會跟QQ音樂、騰訊視頻有所合作,未來也會探索更多合作場景和模式。
抖音、快手忙于“滅火”
與百度、騰訊等積極增加用戶時長不同,快手、抖音等熱門短視頻平臺目前正忙于“滅火”,改善平臺形象。肇因在于存在傳播有違社會道德節目等問題,遭到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的大力整治。
據了解,目前抖音已經上線了第一期反沉迷系統,主要包括時間提示和時間鎖功能。其中,時間提示功能,是指用戶連續觀看90分鐘短視頻內容后,手機屏幕會提醒用戶注意時間;時間鎖功能,則由用戶設定密碼開啟,一旦單日使用時長累計達到2小時,系統將自動鎖定,用戶需要重新輸入密碼才能繼續使用。抖音總裁張楠透露,抖音上線反沉迷系統后,用戶使用時長降低10%。
此外,短視頻平臺也開始增加正能量內容傳播。如快手在4月上旬主動下架其APP一周,自我整改之后才重新上架,并于4月18日公布2018雅加達亞運會快手火炬手招募情況,活動以亞運會為主題,獲得上千人參與,大眾通過快手平臺展示積極陽光的運動態度。4月19日,西安市旅發委與抖音短視頻啟動戰略合作,雙方計劃基于抖音全系產品,在世界范圍內宣傳推廣西安的文化旅游資源,進一步擴大西安作為“一帶一路”關鍵節點的影響力。
未來或呈現差異化競爭
廣州本土生活服務公眾號“甜白”負責人林欣欣告訴記者,騰訊、百度入局短視頻市場,對自媒體工作者而言是一個商機,“內容創作可以更加多元化,而且大平臺做內容不用擔心流量問題,雖然百度、騰訊等對用戶發布的內容審查嚴格,但這也意味著用戶上傳內容出問題的幾率也小。”
易觀提供的數據分析認為,短視頻應用符合當下用戶娛樂習慣,未來3年用戶規模將實現快速增長,同時各個平臺的競爭也會更為激烈。抖音、快手等擁有眾多年輕用戶群體的短視頻平臺和百度、騰訊等大平臺或出現差異化競爭。
有APP應用機構分析認為,東南亞地區18~24歲人口比例接近30%,這些國家的年輕群體同時具有自我表現欲望強的特性,這恰恰是短視頻APP的潛在核心用戶群體。伴隨著智能手機在當地的普及,年輕人很可能花大量時間在社交媒體上,進而為中國互聯網企業出海帶來機會。記者從今日頭條方面就了解到,其旗下被稱為抖音海外版的APP“Tik Tok”在2018年進入東南亞市場之后成績不俗:1月,Tik Tok在泰國App Store登頂;2月,Tik Tok在越南登上Google Play視頻排行榜第一。(盧云龍)
原標題:短視頻市場格局頓生變數
轉自:信息時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