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端午節檔,包括《侏羅紀世界2》《猛蟲過江》《泄密者》《吃貨宇宙》《第七個小矮人》在內的十余部影片同檔競逐,三天報收超8億元。但值得注意的是,電影的口碑、評分出現了很大的矛盾和沖突,領跑端午節檔國產片票房的《猛蟲過江》貓眼評分為8.1分,淘票票評分為8.3分,而在豆瓣評分卻只有3.2分。一部影片的口碑,為何在三大平臺上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局面呢?
同一部影片
觀眾評分相差5分
截至6月18日18時,上映4天的《猛蟲過江》累計獲得票房8376萬元,排片占比13.7%,僅次于《侏羅紀世界2》,在所有上映國產片中位列首位。《猛蟲過江》作為小沈陽的導演處女作,保持了小沈陽以往作品中的喜劇風格,再加上有眾多明星助陣,很適合在假期觀看。盡管有大批明星助陣,同時獲得知名電影公司、發行方保駕,但該片上映后在不同平臺上的評分出現較大分歧,最高分和最低分之間存在超過5分的差距。其中淘票票上評分最高為8.3分,貓眼上該片的評分為8.1分,最低的是豆瓣,僅有3.2分。
一部影片,究竟為何在三大平臺上的評分會出現如此之大的差異呢?在從業者看來,原因之一,就在于三大平臺上的用戶群體不同。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對此表示,目前來看,三大平臺的用戶差異是基礎問題,豆瓣用戶相對來說偏藝術性,貓眼及淘票票票務平臺則偏向娛樂性。據觀察,票務平臺上的電影評分總體偏高,尤其是公映的片子。這其中的商業因素是無法排除的,畢竟是票務平臺,商業性因素在電影評分中發揮作用,是有可能的。
除此之外,在從業者看來,如今有些票務平臺上的評分機制帶有誘導性,“不是在看完電影之后進行評分,而可能是憑著印象、感覺進行評分”。另外,制片方花錢直接買票房、刷評分的情況之前也是存在的,因此,電影的刷票、刷分現象與電影的評分設置有關系,當然也不排除真金白銀地花錢注水。
記者調查發現,將刷分業務當作產品進行交易的賣家仍不時出現在各個網絡平臺上,且刷分價格根據有無文字評論、文字數量、評分區域等方面進行標價。不僅有表示只需千元就可刷豆瓣評分的,也有提供在貓眼、時光網、淘票票等平臺刷分的業務,比如貓眼想看指數的報價約為7元/人,從部分刷分業務實現的銷量來看,有的聲稱已超過2萬。
與此同時,近年來刷分業務也隨著監管力度的加大而“漲價”,三年前刷分團隊對豆瓣一條真實用戶評論的報價約為20元/條,但現在價格已至少翻番。貓眼想看指數也不例外,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就由5-6元/人增加至7-8元/人。且刷分業務現已逐步形成一條產業鏈,不僅有在網絡平臺上聲稱可幫助刷分的帖子,還有各種招聘水軍的帖子,從而讓刷分團隊能夠保證自己有足夠的“資源”。
與商業掛鉤
評分難有公信力
導演邵凱認為,“現階段,無論是豆瓣,還是貓眼、淘票票,電影打分功能的存在,一方面是為院線排片、影迷購票提供的參考性服務;另一方面,則是一種近乎于提升用戶黏性的存在。由于目前沒有一家平臺是靠電影打分功能來實現盈利或是作為營收渠道的,比如貓眼、淘票票主要是售票,豆瓣則主要是靠廣告,因此,平臺對于打分功能監管的重視程度不會太高。而這也就給了一些人可乘之機,并借此從中牟利”。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強調,電影刷分與平臺的標準有關,如果平臺標準比較低、監管不嚴,就有可能存在刷分現象。比如,讓粉絲為電影刷分,這種可能性還是很大的。另外還有人通過一些方式給自己的電影打高分并且給競爭對手的電影打低分,這種情況在平臺上都會存在,并且很難監管。另外與購票人打分的積極性也有關。由于不清楚具體操作手法,因此不好評判。總體來說,整個平臺都存在人為的影響,人為的操作和評分標準不同,因此建議通過偏向社會學的調查方法,在購票觀眾中進行抽樣調查給電影打分,而不是自主打分。
“電影平臺刷分的情況對于商業參與方都是有好處的。電影的高評分有利于影片的銷售及在電影票務平臺的銷售,對于提升市場信心、吸引消費者都是有好處的。總的來說,跟商業利益掛鉤的電影評分是很難有公信力的。因此,建立客觀的電影產品評價機制,是目前國內電影市場的當務之急”。魏鵬舉如是說。(據《北京商報》)
原標題:“貓膩”使電影評分難有公信力
轉自:齊魯晚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