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工業化”是一些電影論壇引人注目的關鍵詞。有業內人士說,目前我國電影工業化程度比好萊塢落后25年左右,根據各方面的條件,通過七八年的努力,可以達到好萊塢的中等水平。去年此時,一些電影論壇的主題詞是工匠精神。工業化與工匠精神表面上看似乎互相矛盾,但業內人士認為,說到底,這二者是互相成就的。
工業化有很多不同的解釋,按照百度百科所說,電影是工業文明的產物,電影工業化的核心要素是“分工”,電影的上下游都可以項目化、標準化、流程化,而且有相對應的價格。高投入、大制作、高產出的大片更能體現工業化的優勢。
工業化是中國電影的必由之路,我們必須非常扎實地去經歷這個過程。這是相當多業內人士的共識。中國電影觀眾正在變得越來越聰明,對創作者講述的故事會有預期和判斷,也就是對類型片的故事邏輯和戲劇結構會有所期待,所以創作者必須學習和了解這個“套路”。電影是用光和影講述的故事,要經過許多環節才能讓觀眾坐到影院這個黑匣子里做夢,每一個環節都需要講究,努力達到極致,否則觀眾不可能被影片故事和人物打動。所以創作者既要讓觀眾看到故事,也要滿足觀眾對故事的全新表達手段的期待,影片才能夠被觀眾記住。
工匠精神和工業化是一脈相承的,中國電影觀眾喜歡看的電影,都因為它很好地解決了故事和表達手段、技術和藝術兩個問題,有著共同的工業化標準。一部影片創造一個新宇宙,沒有工業化是做不到的。電影工業化不是萬能的,沒有工業化是萬萬不能的。業內也迫切期望電影工業化能夠用更好的預算管理能力、制片管理能力以及類型選材能力解決電影風險不確定性問題,而且使國產電影能夠從單純依賴票房收入,擴展到獲得更為廣闊的非票房收入。(文依)
原標題:電影工業化與工匠精神(墻內看花)
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