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夜間,證監會突然發布第146號令,即《關于修改〈關于改革完善并嚴格實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見〉的決定》,對退市制度作出三方面修改完善。業內普遍認為,這一舉措對進一步凈化資本市場環境具有積極作用。
這則消息本來與文化產業的直接關聯并不大,但證監會對于退市制度的完善,迅速讓筆者聯想起日前發生在電影圈的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7月中旬,號稱投資7.5億元的工業級電影大片《阿修羅》在上映3天后突然宣布撤檔停映,當時的3天票房不足5000萬元。時至今日,這件事情已經過去了半個月,但關于這部電影的撤檔原因和其他后續事情,都還處在語焉不詳的狀態,如此大投資的一部作品“揮一揮衣袖”,就這樣“不帶走一片云彩”地悄然隱身了。
為什么說這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因為以常理來推斷,片方撤檔停映的行為并不符合經濟人的理性法則,而片方給出的撤檔理由更是讓人啼笑皆非——市場不太平,有人在網站惡意刷分。
且不說“市場不太平”這種說法幾近迫害妄想癥,因為評分低就撤檔停映更是聞所未聞,正常的邏輯難道不是遭遇了惡意評分,更要用影片的質量征服更多觀眾嗎?驟然停映,片方豈不是失去了對“惡意刷分”進行澄清的機會嗎?而最不正常的還是,一部號稱投資了7.5億元的大片,前期對質量把控不嚴,后期又對上映后的票房走勢沒有充分準備,遇到勁敵之后,想出來的應對方法竟然是撤檔。
一個能花掉7.5億元且對款項回收毫不在意的劇組必有反常,在《阿修羅》突然撤檔之后,也有不少媒體對這部電影背后的資本身影進行了分析,但還沒有得出具體結論。業內推測,對這么一大筆投資如此“兒戲”,只有兩個可能:一是影片背后的資本毫不在意7.5億元這個量級的投資,另一個則是7.5億元的數字有虛報,而虛報投資額往往是為了方便進行某些其他“操作”。在這兩個可能中,哪一個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相信明眼人都能一眼看穿。
話題進行到這里,這一事件和證監會完善退市制度之間的關聯也就浮出了水面。被處以“退市”,可以視為對一家上市公司的終極懲處,是對其違規行為在法律懲處之外的市場規則層面的最高懲罰,能夠起到凈化資本市場環境的巨大作用。同樣地,對于一個恣意妄為到如此程度的片方,一個健康理性的電影市場理應做出相應的回應,例如對這種不正常的舉動給予一定警告,或者建立類似失信名單之類的制度,對業界予以一定警示,而不是讓其隱入幕后,或者僅僅成為一個談資。
總之,如果上市公司尚且能夠被處以退市,那么電影市場上的不合格主體們也應該有同樣的“機會”。(林楠)
原標題:電影市場也可“退市”
轉自:中國文化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