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樂節呼喚傳統經典之音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11-19





      11月10日~11日,作為國內戶外音樂節的代表之一——草莓音樂節在重慶舉行。《工人日報》記者注意到,之前宣傳推廣階段推介參加的演藝人員大多為國內較為知名的流行音樂領域的藝人,演唱曲目也主要以流行音樂為主。不少年輕人表示,一定要去現場感受音樂節的魅力。但也有部分業內人士認為,現在的戶外音樂節是“換湯不換藥”,除了流行音樂,傳統經典的民樂民歌幾乎看不到,形式方面也沒太多創新之處,亟待革新。


      “井噴式”增長原是虛假繁榮?


      近年來,中國的音樂節一改往年的蕭條不濟,開始呈現出井噴現象。每年夏秋之際,上百個音樂節同期爭搶國內演出市場,“戶外音樂節”也成為當下演出市場中的時尚寵兒。


      事實上,音樂節的概念是一個舶來品。業內公認,通俗音樂的音樂節始于18世紀英國。通常是指在特定的地方,用統一的內容,舉行連續性的演出,一般是臨時性的,持續時間從數天到數周不等,采用一種或者多種藝術表達慶祝或者紀念的聚會。最近十幾年,音樂節由國外傳入中國,從最初少有人接觸,到場場爆滿,再到“井噴式”增長以致發展到如今呈現出“營養過剩”的局面。多位業內人士對《工人日報》記者表示,目前國內市面上的音樂節多數是“看上去熱鬧”,有“虛假繁榮”之嫌。


      “大多數的音樂節都在賠錢,但主辦方卻堅持越賠越辦,因為年輕人喜歡。”重慶樂壇一位資深業界人士向《工人日報》記者透露,起初的音樂節主要是音樂人為了心中的理想去辦,而不是單純為了商業目的。而現在,音樂節對于新青年來說已經成為一個較為時尚的消費活動,很多投資商看到其中的商機,多數是以盈利為導向。加之國外音樂節爆出的成功營銷案例,驅使越來越多的逐利者投資進來。這也是導致最近幾年音樂節出現井噴狀態的重要原因。


      重慶市文化委一位劉姓工作人員對《工人日報》記者表示,音樂節現在已經成為各地區聚集人氣、推廣旅游的重要手段之一。換言之,音樂節多是一個引子甚至是幌子,借此吸引游客開展旅游宣傳才是真正目的。所以,各種音樂節內容和表現形式多是大同小異,主要與當前的流行元素掛鉤,鮮有傳統經典文化為內涵。


      記者調查得知,音樂節扎堆背后,幕后策劃和推手是當下內地演出主辦方最缺的人才。即使很多主辦過大型文化演唱會活動的策劃人,對音樂節的運作、流程依然不熟悉,這使得很多音樂節主旨不明,更缺少深厚音樂文化底蘊和內涵,對不少觀眾來說也難以形成回憶點。多是熱鬧之后便歸于平靜。


      流行音樂是“主角”的尷尬


      “中國的戶外音樂節發展到現在,仍處在迎合市場、迎合年輕受眾的商業化階段。與音樂界旨在推廣音樂文化的初衷有很大的區別。”重慶社科研究專家陳平對《工人日報》記者直言,前幾年,搖滾音樂火爆,各地戶外音樂節就全都盯著辦搖滾。這兩年嘻哈音樂受年輕人追捧,音樂節又清一色變成了“嘻哈風”。總之,哪一類流行音樂有市場,國內戶外音樂節就追哪一類。


      就全國而言,“草莓音樂節”是戶外音樂節的幾大知名品牌之一。商業化也是其從不避諱的標簽。


      據業內人士介紹,“草莓音樂節”舉辦期間,除了音樂表演之外,還有很多圍繞著吃喝玩樂的商業化內容。同時,由于“草莓音樂節”舉辦了多次,擁有了較高的商業價值,很多企業爭相冠名,想借機擴大企業的影響力,“所以這個音樂節,越來越商業化,以致很多真正愛好音樂的人不愿參與”。


      11月10日,草莓音樂節剛剛登陸重慶,不少人歡呼的同時,也出現了質疑和反對聲音。


      “我們欠民樂一個舞臺。”重慶工商大學的張佩老師直言,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音樂的魅力是流行音樂完全無法比擬,但現在音樂節上,能看到傳統民樂演奏和民歌演唱的機會太少。大多數戶外音樂節已經完全被流行音樂占據,這對于上了年紀的中老年人來說,實在很難接受。


      采訪中,記者還注意到,對戶外音樂節持支持態度的人大部分是年輕人。他們喜好的音樂類型也以流行音樂為主。同時,據公開資料顯示,我國大大小小的音樂節已有上百個,其中大部分音樂節的演出曲目都以流行音樂為主打,難見傳統民樂和經典音樂的蹤跡。


      期盼傳統音樂精彩亮相


      最近幾年,同質化嚴重、對文化市場水土不服等問題,不斷困擾著各大音樂節。


      “西方的音樂形式肯定跟西方的文化環境相關,而且適合西方的民族特點。但對國內來講,現在對音樂節的理解多是簡單照搬狀態,所以相對比較生硬,甚至有點‘水土不服’。這就需要主辦方和相關部門共同思考如何結合本民族和我國傳統文化的特點,打造屬于中國自己的音樂節,讓傳統文化在音樂節的舞臺上‘活’起來。”陳平說。


      他建議,國內音樂院校可以加強與企業或文化主管部門合作,開展相應戶外演出探索,在探索中不斷強化傳統民樂和經典音樂的市場適應能力。同時,一些音樂協會或知名民樂演奏團隊也要發揮主動性,樹立傳播傳統文化的觀念,積極參與“戶外”音樂節的演出活動中。


      重慶文理學院音樂學院的老師張薇告訴《工人日報》記者,戶外音樂節之所以缺乏傳統民樂和經典音樂,是因為很多人對這些傳統音樂存在很大的誤解。“拿二胡來說,很多人對二胡這個樂器的理解還停留在傳遞悲涼之音以及用于街頭賣藝上。由于人們的不了解,所以無論二胡是有千年傳承歷史,還是能與流行音樂高度融合,都難登上戶外音樂節的舞臺。”


      張薇表示,戶外音樂節現多為商業化的活動,主辦方肯定是根據大多數人的愛好決定演出的音樂類型,如果傳統音樂文化能夠被大力推廣,使其不再是“小眾”,讓更多人成為粉絲,自然也會成為音樂節舞臺上的“主角”。


      此外,還有業內人士認為,傳統民樂的市場之所以被流行音樂搶占,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于流行音樂的展示平臺更廣,而且捧出了一大批一線明星。因此傳統民樂要在戶外音樂節上有一席之地,尚需打造更多傳統音樂展示舞臺和一批有“流量”的傳統民樂演藝“明星”。只有從演出一方和觀眾一方同時入手,才有可能讓音樂節真正綻放出傳統音樂的魅力。(李國)


      原標題:戶外音樂節呈現井噴式增長的背后是流行音樂一家獨大,中國民樂和經典音樂難登舞臺——音樂節呼喚傳統經典之音


      轉自:工人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