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行業將迎來寒冬嗎?準確說應該是資本的寒冬,對于電影創作者和觀眾來說,卻是一個春天的開始
近期的中國電影行業內外可謂波譎云詭、熱點密集,諸多新變化值得關注。
多項新規輪番發布,明星高片酬余震未平,電影票退改簽風波又起;中國電影在向全年總票房600億元目標沖刺的過程中發揮不甚穩定,繼春節檔和暑期檔先后刷新同檔期票房紀錄之后,國慶檔票房同比大幅下跌;票補熱退燒,低價優惠的電影票減少,三四線城市的主流觀眾群體即“小鎮青年”對票房的帶動作用放緩;多屏時代,年輕影迷的注意力被視頻網站、網絡游戲等其他多種娛樂方式分流,電影不再是他們業余生活的唯一選擇;行業不差錢已成往事,一度瘋狂涌入的熱錢紛紛逃離,開機項目數量減少,電影公司在資本市場面臨嚴峻考驗。有悲觀者就此得出了“產業寒冬將至”的結論。
筆者認為,這些新動態帶給從業者的森森寒意,實際上是電影業歷經野蠻生長后邁向新階段的蛻變陣痛。無論是觀眾、制片方還是電影人,將共同參與到這場前所未有卻勢不可擋的變局之中。待市場洗牌、秩序重建之后,不良資本的泡沫將消散,一門心思賺快錢的投機者撤退,真正熱愛電影藝術的匠人和藝術家回歸,中國電影業或將迎來穩步發展、健康成長的美好時代。
從觀眾的角度看,今年的電影市場可謂“口碑”碾壓“流量”的轉折點。暑期檔,同期上映的兩部喜劇片就上演了一出票房“逆轉”的大戲。市場預估、粉絲累積、預售熱度和排片場次各方面優勢突出的《愛情公寓》,因打著情懷旗號收割IP余熱的宣傳方式引起了觀眾的爭議,被憑借誠意制作和社會性思考收獲眾多好評的《一出好戲》逆勢反超。國慶檔,著名導演張藝謀集結一眾一線明星奉上的武俠片《影》和喜劇知名品牌開心麻花團隊出品的新作《李茶的姑媽》市場反應平平,反倒是香港犯罪動作片《無雙》獲得了觀眾的青睞。此外,《快把我哥帶走》《悲傷逆流成河》《找到你》等口碑不俗的現實題材影片票房表現亮眼。與之相反,《阿修羅》《歐洲攻略》等大明星、大場面、大制作的商業大片雖有流量明星和人氣IP保駕護航,卻仍因口碑不佳,致使票房后勁不足。
可見,隨著閱片數量和種類的激增,觀眾的審美水平日益提高,對影片質量的識別能力和對口碑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觀影行為日趨謹慎理性。他們不再單純為題材、陣容或話題埋單。相比“土味段子”“無厘頭搞笑”“眾星云集”“震撼視效”,實實在在的精彩故事、精湛演技和真摯情感更令他們動容。中國觀眾們正在用行動宣告,因一個IP或某個演員就能取得票房奇跡的“商業爆款效應”業已失效,抱著僥幸心理宰客的爛片終將被淘汰,符合高質量、多元化等特征的影片已成為市場主流。
對制片方而言,這場變革是他們必須經歷的成長煩惱。此前,很多電影公司將大量精力投諸“明星效應”“輿論造勢”“票補爭鋒”“排片博弈”,卻忽視了思想內涵的提升和藝術質量的打磨。片酬管控、稅務嚴查、票補新規、改退簽調整等新規頒布后,這些電影市場的不良趨勢受到了沖擊。用金融游戲追逐暴利的項目紛紛擱淺,曾經眾聲喧嘩的營銷手段不再是哄抬市價的靈丹妙藥,一炮而紅、一夜暴富、貪大求洋之類不切實際的白日夢逐個破滅。相比風險愈來愈高的“大制作”,以工匠精神打造的“小而美”精品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此番逆向的施壓淘汰,增加了部分公司暫時的經濟壓力,卻同時倒逼更多從業者將精力放到作品質量上來。每一家制片公司的生存能力、創新意識和產業水平都受到了嚴峻考驗,光線、華誼、萬達等老牌影視巨頭受到了真樂道、壞猴子等行業新秀的強勢挑戰,市場呈現出群雄割據、波譎云詭、變幻莫測的局勢。
不可否認,近年來,中國電影業在技術層面、產業層面所取得的成績為觀眾所見證,也為世界所認可。但追求工業水平和商業利益的同時,還需搭配扎實的“中國故事”,兼顧文化責任、藝術使命和精神追求,這就需要制片方在尋找新的角色定位過程中摸索市場利益與社會效益的平衡點,依托品質優化帶動市場進步。中國電影市場的潛力仍舊巨大,短暫的票房冷場背后,也許正隱藏著厚積薄發的全新轉折點。
近幾年,新舊電影人的更迭態勢愈發顯著。在互聯網文化的影響下,中國電影的消費人群結構發生深刻變化。一批對藝術新方法和工業化運作觸覺敏銳的新生代和跨界者走到了產業舞臺的中心,與功底深厚、經驗豐富的傳統電影人通過作品交流互動。前輩提攜后輩、科班出身者扶持跨界新人,令當下的電影市場逐漸呈現出多樣藝術風格交織和鳴的景象。新一代導演們憑借獨立的審美品格和敏銳的時代觀察,打造類型多元、個性鮮明、更具商業化思維與類型化特質的藝術作品,帶動票房增長十分可觀。而老一代導演們尋求自我突破的探索也從未止步。他們更多地以監制、出品人、聯合編劇等行業身份介入其中,實現文化傳承與市場培育的雙贏。
在這一過程中,相較于過往大量欠缺專業知識和藝術審美的制片方,眾多優秀的電影人建立起了自己的影視公司和穩定的合作班底,令電影新生代有了更為堅實的依靠和發揮的空間。以導演寧浩發起的“壞猴子72變電影計劃”為例,該計劃啟動兩年來,孵化了路陽導演的武俠片《繡春刀2:修羅戰場》等頗有影響力的類型片。而寧浩本人藝術生涯的轉折,也得益于劉德華發起的“亞洲新星導計劃”。此外,諸如“FIRST青年電影展”等相關項目,也令一批具備潛力的青年創作者進入觀眾的視野。電影人在完成作品創作、市場收益的同時,自覺擔負起對新一代行業人才的發掘、培養工作,這種有責任擔當的行為對電影行業的全面進步、市場的良性發展大有裨益。從這個角度看,即將來臨的所謂寒冬,只是資本的寒冬,對于電影創作者來說卻未必。掙脫了資本的裹挾,祛除了行業的浮躁之風,電影人反而能靜下心來,調整好自己的節奏,踏踏實實地教授傳承技藝,心無旁騖地投入藝術創作。
總而言之,當下中國電影的一些數字指標成下行趨勢,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行業的發展起伏,揭示了舊的病癥,卻也昭示著新的契機。相信經過資本嚴寒的歷練,中國電影將收獲更加強壯的體魄,使今后的發展之路走得更加穩健。(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作者:覃皓珺)
原標題:中國電影業的新變化
轉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