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萬字《鐘南山:蒼生在上》從新冠肺炎與非典兩場疫情鐘南山的忘我投入寫起,筆觸探入他的精神世界,六個獨立而又相連的章節,相隔12年持續的觀察與采寫,從鐘南山家庭成長環境,到他的求學之路、愛情與婚姻、醫學追求……從最平凡的日子到充滿挫折的命運,在時代變遷與嚴峻疫情的廣闊背景中,大量翔實豐富的細節,刻畫出立體真實的仁醫形象。
作為公眾人物,鐘南山的事跡幾乎人盡皆知,文學的書寫空間在哪?戰“疫”中的醫者仁心、眾志成城的中國力量,作家能否第一時間捕捉記錄?魯迅文學獎得主、作家熊育群撰寫的長篇非虛構作品《鐘南山:蒼生在上》,首發《收獲》雜志長篇專號2020春卷,由上海文藝出版社新近推出,引發文學界內外強烈關注。昨天上海市作家協會舉辦的首發研討會現場,新鮮出爐的《收獲》壘成一摞摞醒目的“文藝藍”。
“發表非虛構作品,對于老牌文學雜志《收獲》來說,并不稀奇;但這次從主動組稿、火速聯動,到精益求精打磨出版,創作者與出品方以如此近距離的方式,對關系國家命運和民族蒼生的大事件及大人物進行藝術呈現,發出了自己的聲音和立場,實屬可貴。”著名評論家、中國出版集團副總裁潘凱雄認為,主動發聲釋放了強烈信號——疫情之下,文學不能缺席,必須在場,并盡力“高質量在場”。
不刻意神化,透視人物背后的時代情緒與種種符號
“鐘南山是值得書寫的,他活著就是一個歷史人物了。寫作者有責任記錄他寫好他。”從廣東專程赴滬的廣東文學院院長熊育群感慨,埋頭寫作的一個多月里,除了晚上五六個小時睡覺,一分一秒都不敢耽擱。
“抗擊非典那年他67歲,今年84歲,17年的歲月仿佛一眨眼就溜過去了,只在青絲上留痕,秋霜似的白發籠在他的額頭。想不到耄耋之年還要與病毒交戰。”在熊育群看來,近20年持續關注追蹤一位中國大醫固然是種緣分,但進行文學創作時,“我不造神,不想神化任何人,人都是一樣的,都有七情六欲,都有自己的缺陷,我只把他當普通人來寫。”
不造神,是第一步;心態放平后,如何寫出人物內心的風暴和他背負的種種符號,則考驗著職業作家的專業度。作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呼吸病學專家,84歲鐘南山步履穩健,身形挺拔,以其有理有據、擲地有聲的發言屢上“熱搜”。12萬字《鐘南山:蒼生在上》從新冠肺炎與非典兩場疫情鐘南山的忘我投入寫起,筆觸探入他的精神世界,六個獨立而又相連的章節,相隔12年持續的觀察與采寫,從鐘南山家庭成長環境,到他的求學之路、愛情與婚姻、醫學追求……從最平凡的日子到充滿挫折的命運,在時代變遷與嚴峻疫情的廣闊背景中,大量翔實豐富的細節,刻畫出立體真實的仁醫形象。
“鐘南山、張文宏,他們都不是一個普通的醫生,而是投射了很多時代情緒。從平面化的典型標桿,到立體飽滿的性情中人,這種復雜性的細膩刻畫,是文學最基本也是最難啃的硬骨頭。”潘凱雄評價,這類題材還有一大難點,就是人物內心的描摹,“焦慮糾結歡樂的種種情緒,如何把握邏輯上的尺度與表達尺寸?鐘南山不僅僅是電視畫面上的帥老頭,更是有血有肉、可親可敬的,這需要創作者除了態度上的嚴謹,更離不開專業的藝術表現手法,才能淋漓盡致地把人寫活、寫立起來,為抗疫文學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久違的崇高感回歸,為宏大敘事注入人文底色
評論家、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王堯觀察到,以鐘南山的精神人格,來呼應時代命題,是一次“難度系數很高的寫作,稍有不慎就容易引起非議”。可喜的是,這部作品做出了可圈可點的探索——恢復了“久違的崇高感”,對宏大敘事的駕馭、對蕓蕓眾生的人文關懷,是時代需要的文學底色。
恰如熊育群所說:只有把鐘南山的人生寫透了,才能寫出鐘南山為何敢醫敢言,才能理解他的性情、胸懷和作為。
這部鐘南山傳記作品“落地”上海,也離不開滬上出版人的一腔赤忱與敏銳嗅覺。《收獲》副主編、作品責編鐘紅明,對密集改稿的經歷仍“心有余悸”——“作者在不同時間段發來修改文檔,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跡疊加,版本多到我們必須小心再小心,有時為了確認某個數據或細節,翻遍了衛健委和官方網站確診病例及動態,熊育群自稱成了半個病毒專家,我也對疫情整體時間軸有了清晰的記憶。”她認為,與現實零距離的題材,要讓文學性不被堅硬的現實埋沒,讓藝術在接近紛紜社會時不至于窒息,必須要有飛揚的靈魂。
“當鐘紅明告訴我熊育群在寫鐘南山的非虛構作品時,我就隔三差五地去騷擾大熊。三月中下旬,我倆常在夜深人靜時交流,他奮筆疾書,最初計劃寫六萬字,最后成稿十幾萬字。一次次的催逼,一次次的交流,當時全國有很多出版社和刊物以高價來爭搶這部稿子,感謝熊育群對《收獲》的信賴和情義。”《收獲》雜志主編程永新評價,寫《鐘南山:蒼生在上》時,作家盡可能多層次多側面地去展現鐘南山豐富斑斕的精神世界。“他緊蹙的眉頭,鐫刻的是民族的記憶,貌似平淡簡潔的話語,承載的是知識分子的責任擔當和家國情懷。”
除了《鐘南山:蒼生在上》,上海文學界出版界攜手合作,涌現了《第一時間——寫在春天里的上海報告》《查醫生援鄂日記》《方艙記憶》等一批紀實作品,令人對這座城市肅然起敬。“更多當代優秀文學作品留在了上海,以《收獲》長篇專號為例,此前與長江文藝出版社合作,這次春卷里的數部作品由上海文藝出版社推出單行本,過往優秀作品的影視化也在接洽中。”上海世紀出版集團總裁闞寧輝道出業內期待:滬上緊密相依的“文學出版共同體”,全方位服務上海文學創作的壯大,擦亮上海作為原創出版重鎮的金字招牌,助推好作品影響力“出圈”。
眼下,《收獲》正加大對非虛構作品的培育開發,第三期的散文頭條《一個志愿者的抗疫實錄》,記錄了作者從國外回來禁足在家,最終走出家門成為社區志愿者團長的過程。“緊扣時代脈搏,呼應大眾心聲,非虛構寫作迎來了新契機。當文學有了速度、溫度和力度,就不會輕易褪色或速朽。”上海市作協黨組書記王偉說。
轉自:文匯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