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因孩子隨父姓,知名網紅“papi醬”近日遭遇冷嘲熱諷,一群圍觀者怒斥其作為獨立女性竟不注重“冠姓權”,評論區里謾罵內容之低俗粗鄙令人瞠目。本意追求平等的“女權”,硬被一些人搞成了面目猙獰的“女拳”。
動輒對不合己意者喊打喊殺,是當下網絡空間中的尋常怪相。在濃重戾氣之下,“無風也起浪”,不僅娃跟誰姓會被噴,連早餐喝不喝粥,吃中藥還是西藥,認不認識某流量明星,甚至用什么品牌的手機都能掀起罵戰。即便在一些頗有專業度的社交網站,擺事實、講道理的理性討論也在明顯減少,“劣幣驅逐良幣”令人擔憂。更諷刺的是,許多網民一邊對網絡暴力深惡痛絕,一邊覺得自己作為普通網民,對看不慣的人和事罵上幾句又何妨?持此心態者越來越多,導致網絡空間烏煙瘴氣、刀光劍影。
為什么一些人在現實世界彬彬有禮,一進網絡世界就變身“噴子”?匿名性是“性情大變”的一大誘導條件。在“昵稱”馬甲掩護下,話語責任與話語能力走向失衡,發言時很容易借題發揮,將個人觀點、情緒宣泄和道德審判“一勺燴”。同時,一些社交平臺并沒有擔起主體責任,反倒有些“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意思,通過算法、拉黑等機制的設計,有意無意地強化著言論的極端化,以刺激性提升用戶活躍度。至于有些博主更是為了收割流量紅利,不惜煽動情緒,故意設置找事兒的爆款議題。
網絡戾氣蔓延,誰都有可能是受害者,說什么都可能被“怒撕”。對網上言論,《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等畫出了硬杠杠,但執法往往“抓大放小”,恰恰給了“噴子”囂張作惡的空間,亟待進一步探索有效的執法方式。保護“好好說話”的氛圍,不讓“網絡噴子”牽著輿論走,不讓尋釁滋事者逍遙法外,這應該是底線紅線。
轉自:北京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