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莊從農業項目、田園風光、特色植被、經濟作物、民俗風情等入手,不斷豐富鄉村旅游內涵。圖為祁浜村桃林。黃瑩攝
“保護生態文明是水鄉保護的重中之重,將魚米之鄉生活活態展示,有助于向世界更好地展現中國水鄉文化,提高當地居民遺產保護的積極性,形成推動遺產保護可持續性的動力。”國際博物館協會副主席阿馬雷斯瓦爾·加拉表示。
24日,世界遺產城市組織秘書長丹尼·理卡爾一行來到周莊考察,為江南水鄉申遺建言。他說,文化遺產保護是為了推動人類文明延續和可持續發展,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促進人類共同發展。也是為子孫后代留下一筆寶貴的財富。“中國自古追求‘天人合一’,已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中不可或缺的一股重要力量。”
2013年4月,在國家文物局的領導下,周莊作為水鄉聯合申遺的牽頭鎮,正式啟動江南水鄉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目前,申遺工作有條不紊地推進。申報的江南水鄉擴容至14個:甪直、周莊、千燈、錦溪、沙溪、同里、黎里、震澤、鳳凰、惠山、烏鎮、西塘、新市、南潯。
2015年以來,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先后5次到周莊,針對遺產核心區的歷史建筑、街巷、弄堂開展調研,劃定區域范圍。周莊鎮鎮長石穎介紹,根據申遺工作計劃,2018年古鎮將配合聯合申遺辦、文研院開展江南水鄉古鎮遺產示范點創建;完成遺產區建筑、人口等情況的調查;對遺產區不協調建筑風貌開展整治;加強街道、駁岸、傳統建筑的維修保養等工作,使古鎮更具真實性和完整性。
上世紀八十年代,800多戶原住民枕河而居的周莊秉持“保護與發展并舉”的理念,把旅游開發與古鎮保護、文化傳承有機結合起來,用旅游收入反哺古鎮保護,開創了中國古鎮保護和江南水鄉古鎮游的先河。
金黃色的油菜花田將周莊環抱其中,美不勝收。黃瑩攝
目前,周莊通過“基因掃描”工程,對全鎮的文物古跡摸清了家底,建立了“體檢檔案”。原住民成為古鎮保護的主體之一,全鎮居民中有65%勞動力直接或間接從事旅游服務業,最大限度維持了周莊原生態人居環境,同時保存了水鄉婚俗、打春牛、阿婆茶等古鎮生活形態、人文風情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先后榮獲聯合國亞太地區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杰出成就獎、“全球優秀生態景區”稱號。
為振興鄉村,周莊還從農業項目、田園風光、特色植被、經濟作物、民俗風情等入手,不斷豐富鄉村旅游內涵,將當地有機農場、村莊等農村旅游資源轉化為鄉村旅游產品,把簡單的鄉村游服務轉化為鄉村游景區,投入最新的一些物聯網成熟技術,構建鮮活的鄉村生活,吸引了大量自駕游、背包客。
步入祁浜村,蜿蜒的林間小路光影婆娑,一側桃林嫣紅,一側油菜花田金黃,大自然的清新氣息迎面而來。村內保留了村莊自然風貌肌理,民居依河而筑,河塘內鴨鵝成群,院內新鮮蔬果、谷物誘人,木柵門、青磚墻、老灶臺,原汁原味的水鄉鄉村生活令人稱羨。更具活力的周莊水鄉生活也為古鎮保護和鄉村振興帶來更多啟示。
阿馬雷斯瓦爾·加拉在當天的《古鎮遺產保護與公眾參與》專題講座中也表示,中國水鄉的保護要重視農漁業的保護,保留原真性,讓當地老百姓從遺產保護中獲益。要運用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結合的保護模式,守護好民居、木船、商鋪等傳統元素,挖掘和培育傳統技藝的傳承者。他呼吁更多青年人要積極參與到遺產保護中來。(黃瑩)
原標題:鄉村振興激發新活力專家建言守住原生態和傳統工藝
轉自:中國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