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全球經濟新形勢下礦業發展方向與中國選擇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7-10-24





      近年來,全球經濟仍處于深度結構調整,礦業市場由繁榮進入低迷,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受到巨大沖擊,面臨艱難的轉型升級任務。日前,“礦業轉型升級:世界模式與中國經驗”研討會在京召開,與會中外專家學者們結合全球經濟最新形勢分析了礦業轉型升級面臨的問題與挑戰,以及“一帶一路”給全球礦業發展帶來的機遇。這次研討會由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主辦,國土資源部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重點實驗室承辦,來自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科學院、國土資源部咨詢研究中心、天津大學、西澳大利亞大學等單位的數十位專家學者參加。
    kuangye
    資料圖:礦業開發(圖片來源:互聯網)
      經濟新階段礦業亟須轉型升級
     
      “當前世界經濟已經走出了‘薩默斯陷阱’,長期以來低增長、低通脹、低利率的局面得到了扭轉,世界主要經濟體的經濟增長好于預期。”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院長張新安在開場發言中分析,在這樣的世界經濟發展背景之下,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取得初步成效,特別是去產能效果明顯。他認為,這不僅提高了資源供應質量和效率,優化了資源供求結構,還改善了全球礦產品市場的供求平衡。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全球礦業行業指數總體走勢向上,礦產品價格指數震蕩上揚,礦產品貿易指數今年年初創2015年以來最高值,礦業權活躍指數呈現上揚態勢。因此,張新安認為,全球經濟在震蕩中復蘇和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雙重作用的結果是,采礦業利潤顯著增加,行業效益明顯好轉,全球礦業進入階梯式緩慢復蘇階段。
     
      這一判斷得到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副總工程師、研究員向運川的認同。他指出,今年第一季度,全球礦業融資金額比去年同期增長近一倍,礦業融資活動明顯好轉,社會資本對礦業發展前景的信心正在恢復,同時采礦業對外投資并購也觸底回暖。“經歷持續低迷后,礦業界都在期望有所回暖,但復蘇進程還將取決于世界經濟整體走勢和各主要經濟體發展情況。”
     
      不可否認,全球礦產資源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中國和其他新興經濟體,而在世界經濟步入新階段的同時,中國經濟也進入了新常態。我國經濟增速由高速轉為中高速,能源消耗強度下降,正在由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主導轉變,對金屬礦產的消耗減緩。張新安指出,總體來看經濟增長和整體資源消耗不會脫鉤,但各資源類別之間會存在分化差異。比如:生態環境友好型、高新技術和新能源所需礦產等,其消耗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會更加密切,這也預示著礦業必須進行結構調整、轉型升級。
     
      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沈鐳,運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相關報告內容,進一步解釋了脫鉤的基本原理。他指出,目前對資源消耗與經濟增長脫鉤的理解有兩種:一種是在一定時期內,當某種資源消耗的速度、或某一環境質量指標惡化的速度、或某種環境壓力指標變化的速度小于經濟增長的速度時,就認為是相對脫鉤。另一種是當經濟增長的過程中,資源消耗總量在減少,或者環境質量在改善、環境壓力在降低時,則為絕對脫鉤。
     
      “當然,經濟發展跟供需增長之間可能出現多期脫鉤與復鉤,不是簡單地維持絕對脫鉤和相對脫鉤。”沈鐳建議,我國應以去產能為抓手,推動大宗礦產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資源效率,實現資源消耗與經濟增長相對脫鉤。
     
      實際上,美國2016年人均消耗礦產品達到18噸,且呈現緩慢增長趨勢。作為發展中大國,我國對能源資源的消耗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還會增長。
     
      然而,與持續的需求增長相對應的,是礦產資源勘查難度的日益增大。西澳大學客座教授理查德·斯科德(RichardSchodde)基于歷史數據的分析,對未來礦產資源開發和可持續發展進行了預測。他指出,從世界金屬礦產來看,資源需求每隔二三十年就會翻倍,且近10年來勘查費用大幅上升,但勘查儲量卻并沒有相應增加。以銅礦為例,從1950年~2016年,銅礦的轉化率變得越來越低,需要更多的儲量才能被轉化為礦產品。這些都對未來的礦產資源勘查提出了更高要求。
     
      對此,沈鐳建議,我國應堅持底線思維,防范資源過度對外依賴可能導致的極端風險,建立政府適當干預下的市場化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同時,保持持續的勘查力度,以確保能源資源安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新能源開發或成轉型升級關鍵
     
      從全球情況來看,不少機構預測多種資源的需求峰值已經到來或即將陸續到來,特別是考慮到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而其他發展中國家難以達到促進全球資源需求迅速上升的體量。另外,更嚴格的環境保護標準以及全球經濟向低碳的轉型,也會限制未來資源的需求。
     
      張新安認為,向低碳發展并不等于向低金屬發展,甚至大多數低碳技術還是金屬高度密集型的。比如:鋰、銅、鋅、稀土以及其他“三稀”金屬的需求量會迅速增加。隨著傳統產業向新興產業、傳統業態向新業態的升級,對礦產資源的需求會有效降低,但也不意味著能源資源消費已達峰值。他預測,在未來10年內,我國煤炭、銅、鋁、鉛、鎢、鎳、鉻等重要礦產資源的需求拐點將陸續到來,但需求總量將長期保持較高水平。
     
      正是基于對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面臨的能源安全、環境污染、氣候變化等挑戰的考量,近年來,世界能源革命浪潮此起彼伏,美國頁巖氣革命和采油技術突破,全球能源電網互聯,有效推動了清潔和電能替代。可喜的是,我國的天然氣水合物試采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對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數據顯示,全球天然氣水合物總資源量相當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氣的2倍,是陸地甲烷總量的3000倍。全球已經發現可燃冰共有100多處,儲量巨大,被視為最具商業開發前景的綠色清潔戰略能源。而與世界能源消費結構對比,2016年我國天然氣消費量2058億立方米,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占比僅為6.4%,與世界平均水平的24%差距巨大。
     
      “加快推進天然氣利用,提高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不僅是穩步推進能源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的必由之路,也是有效治理大氣污染、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等生態環境問題的現實選擇。”國務院參事、中國地質調查局研究員張洪濤說。
     
      抓住“一帶一路”合作共贏新機遇
     
      在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的背景下,亞洲新興經濟體崛起帶動了該區域能源資源消費量增長,世界能源市場重心逐漸東移。而“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對全球經濟結構調整包括礦業發展都有深遠影響。據向運川分析,“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礦產資源豐富、地質工作程度較低,尤其是鈾、銅、鋁、鉛、鋅、鎳、鐵等礦產資源,稀有、稀土、稀散等新技術礦產也有較大潛力,將成為未來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能源資源優化配置的關鍵地區。
     
      這種情況下,要共享全球資源化配置成果,全面提升我國礦產勘查行業的國際競爭力成為前提之一。國土資源部咨詢研究中心研究員李裕偉認為,近10年來,在我國礦產資源開發強度達到峰值的背景下,礦產資源儲量的增長與消耗基本持平,有些礦產還略有上升。這說明一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礦產勘查體制機制已基本形成,并已顯示出為國家經濟發展提供礦產資源保障的能力。今后30~50年,我國對礦產品的需求基本穩定,要實現礦業轉型、提升國際競爭力,還須進一步建立風險勘查資本市場,讓地勘單位真正轉變為市場勘查主體,在礦產勘查領域落實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方針。
     
      隨著全球礦業市場呈現的觸底回升態勢,加上“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我國企業“走出去”參與境外礦業投資的熱情也逐漸升溫。據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6月底,我國企業參與投資的境外非油氣礦山已達170處,相比2016年底新增了8處,項目分布在6大洲41個國家。其中,國有企業成為境外礦山開發的主力軍,銅、金等礦種是投資的主要目標。
     
      “一帶一路”倡議為全球礦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但潛在的地緣政治、社會風險、環境風險和政策風險等也不容忽視。天津大學馬寅初經濟學院院長張中祥提醒礦業企業要正確認識海外并購、投資的戰略風險。對此,他認為不能只關注“政府許可”而忽視民間“社會許可”,應該重視處理好與當地居民的關系,重視勞工法和環境法規,學習國外文化和市場經驗,真正融入當地人文環境,從理念到方式上適應國際規則。
     
      “‘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與深入,將有效地推進全球礦業的發展,迎來礦業回暖的春天。”向運川說。他建議,我國應充分把握這一重要機遇期,通過機制創新、金融創新、電子商務創新、信息共享平臺建設等途徑,構建“一帶一路”礦業市場與礦產品市場智能化、網絡化交易平臺,共享全球資源優化配置成果,全面提升我國在全球能源和重要礦產品定價、貿易、物流等方面的話語權和影響力。(記者 王蕾)
     
      轉自:中國國土資源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房住不炒”落腳于穩調控--從藍皮書看2018年房地產發展方向

      “房住不炒”落腳于穩調控--從藍皮書看2018年房地產發展方向

      展望2018年,樓市調控將以“穩”為主,為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產長效調控機制建設營造穩定的市場環境,樓市緊縮調控與去庫存政策仍將并行不悖。
      2018-05-18
    • “兩會”熱點引發多方關注 為何要打造中國的工業軟件平臺

      國務院與工信部文件強調“軟件定義”的重要作用,給工業轉型創新發展帶來新的視角、思路與機遇。如果說智能制造是中國工業必將跨入的大門,那么工業軟件及其平臺就是開門的金鑰匙,應像重視工業互聯網一樣重視工業軟件及其平臺...
      2017-03-22
    • “中國制造2025”今年怎么干

      《中國制造2025》發布實施以來,各項工作取得了階段性進展,為穩定工業增長、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當前,我國乃至全球的經濟增長都處于新舊動能的轉換期,“中國制造2025”的相關推進工作仍面臨不少挑戰。
      2017-04-06
    • 國際投資者緣何看好中國經濟?

      對于中國市場,全球投資者最擔心的有兩件事:一是,由于國內債務高企,擔心中國經濟會崩盤;二是,擔心中國經濟落入所謂“中等收入陷阱”。
      2017-04-10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