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最新數據統計,2017年以來,全國物流運行保持了良好發展勢頭。2017年前三季度,社會物流總額184.8萬億元,同比增長6.9%;社會物流總費用8.6萬億元,同比增長10.4%;物流業總收入6.3萬億元,同比增長13.3%,流業運行總體呈現出穩中有升、穩中有進的態勢。
(圖片來源:互聯網)
2017年12月中旬,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會長何黎明于人民日報撰文稱,未來一段時期,我國物流業將進入以質量和效益提升為核心的發展新階段。
無獨有偶,就在前不久舉辦的2017博鰲國際物流論壇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貿易司副巡視員吳君楊,中國遠洋海運集團總經理助理兼中遠海運物流董事長、總經理韓駿也分別對中國物流的發展格局進行了“推算”。
A、新時代新機遇新定位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水利、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管道、電網、信息、物流等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并提出了建設“交通強國”的目標。
吳君楊在出席2017博鰲國際物流論壇時發言表示,黨的十九大賦予了物流新的內涵和使命,也是新時代對物流業的戰略定位,包括三個方面的涵義:一是將“物流”明確定性為基礎設施。要求相關部門和各地政府及時更新觀念,更加注重物流的發展;二是強調加強物流網絡化建設。近期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在研究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和建設規劃,準備以此為突破口,推動系統化、一體化、網絡化、規模化的物流基礎設施體系建設;三是首次將“現代供應鏈”作為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領域。
韓駿分析,我國經濟由產品經濟快速向服務經濟轉型的時代背景為物流業的轉型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將現代物流業作為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礎性、戰略性和先導性產業給予重點扶持,為中國物流業的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政策環境;“一帶一路”倡議為中國物流企業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全球化發展機遇與空間;新技術、新理念、新模式為中國物流業的轉型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推動力。
韓駿認為,中國物流業發展邁入新時代將具備以下三個特征:一是現代供應鏈成為新時代物流業發展的主要方向。今年10月份,國務院發布了我國首個供應鏈政策——《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將我國供應鏈發展推到一個新階段。二是新技術、新理念、新模式成為新時代物流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運用,供應鏈管理以及跨界融合平臺化運營等新理念和新模式,正在深刻改變我國物流業的發展方式和分工體系,成為物流業轉型升級的主要推動力。三是行業集中度快速提升成為新時代物流業發展的主要趨勢。當前中國物流企業小、散、弱的狀態是制約行業效率、質量和效益提升的主要因素。未來,供應鏈的垂直整合和平臺的跨界融合將推動物流業集中度的快速提升。
何黎明則在文中表示,“智能革命”將改變物流市場格局,未來,眾包、眾籌、共享等新的分工協作方式將得到廣泛應用,將建立共生共贏的物流生態圈。
B、穩中有進穩中向好
據介紹,我國物流業總體保持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發展趨勢,市場規模不斷擴大,運行質量不斷提升。
現代物流業和現代供應鏈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支撐。
總體來看,我國物流運行呈現“一降、兩優、三升”的特點。
“一降”,是物流成本穩中趨降。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從2012年的18%下降到2016年的14.9%,2017年前三季度進一步下降到14.5%,累計下降了3.5個百分點。
“兩優”是指物流需求結構和供給能力持續優化。全國工業物流需求中,高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等物流需求引領作用進一步增強。2017年前三季度高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的物流總額分別增長13.4%和11.6%。消費物流保持較高增速,前三季度單位與居民物品物流總額0.7萬億元,同比增長30.8%。物流企業群體發展壯大。企業集中上市、兼并重組、聯盟合作日益活躍。
“三升”是指物流市場價格、企業效益和行業景氣度有所上升。2017年前三季度,物流業景氣指數均值為54.9%,保持在景氣區間。2017年上半年中物聯重點聯系物流企業業務收入同比增長29.9%,收入利潤率為6.7%,較上年同期提高1.8個百分點。電商快遞、汽車物流、現代供應鏈等新興企業表現突出。
但是問題依然存在,吳君楊說,我國物流業還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為:行業組織化程度、標準化、規范化水平較低,運輸方式結構有待優化,信息“孤島”比較普遍,信息領域的煙囪現象比較普遍,審批事項繁多,行業管理粗放,用地難、融資難等方面。
C、體驗升級挑戰不少要求更高
探究中國物流業當前出現的存在的問題,吳君楊認為原因主要集中在兩方面:受我國物流業“起步晚、底子薄”影響,物流基礎設施有效供給不足,企業技術裝備水平和管理能力相對有限,傳統的物流發展模式和管理思維仍然占據主流;物流業創新活躍,以新技術為依托,各類新模式、新業態層出不窮,但當前一些法律法規,一些管理政策規定并沒有及時修訂和調整,不能很好地適應物流企業創新發展的需要。
吳君楊說,中國物流業發展前景非常廣闊,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轉型升級和降本增效的壓力。進一步推動物流業健康發展,需要各級政府部門、行業協會和企業的密切合作和共同努力。
何黎明則強調,當前,我國正處于消費產業升級和技術突破的關鍵時期,我國人均GDP超過8000美元,城鎮化率已經接近60%,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帶動消費產業快速提升,無界零售時代即將到來,突出表現在物流服務體驗不斷升級,對短鏈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吳君楊認為,將從三個方面進行推動物流升級——
一是著力提升創新發展的層級,將模式創新與服務提升并重。創新是增強物流業發展活力的重要基礎,但不能滿足于照搬新模式,熱衷于形象包裝,要順應行業發展趨勢,切實提升企業自身服務質量。當前,以車貨信息匹配為主營業務的公路物流平臺企業層出不窮,但隨著市場競爭的逐漸加劇,單純的信息匹配模式核心競爭力不足,發展后勁喪失。物流企業要避免重蹈共享單車的覆轍,須加強線上線下有機融合,有效解決行業發展痛點,真正為社會提供價值。二是加快向現代供應鏈轉型,逐漸踐行供應鏈的先進理念。現代供應鏈所具有的系統性、協同性等特征也代表未來物流發展的發展方向,必須積極推動企業間的物流活動向現代供應鏈轉型,提高物流的系統性、規劃性、協同性和時效。他透露,下一步,有關部門將開展現代供應鏈發展的研究,著力促進供應鏈發展相關政策框架的建立。三是積極推動智慧物流發展,進一步提升物流資源的配置效率。大力發展智慧物流,提升物流服務智能化水平,提高企業的精細化管理水平和資源要素投入產出比,已成為物流業發展的大勢所趨。快遞業在此方面已取得了明顯成效,其分揀、配送效率和客戶響應速度明顯提升,有關部門將繼續加大政策研究和協調力度,積極促進智慧物流發展。
D、抓住智慧窗口,共生共贏
何黎明表示,互聯網+高效運輸、互聯網+智能倉儲、互聯網+便捷配送為物流行業賦能,如果能抓住智慧物流這幾年機會性窗口,中國物流完全有可能實現彎道超車,甚至成為全球物流科技引領者。
他在署名文章中提出,新一輪科技革命推動互聯網與物流業深度融合,智慧物流迎來發展機遇期。預計未來5—10年,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將進入成熟期,全覆蓋、廣連接的物流互聯網將加快形成,物流數字化程度將顯著提升,人工智能技術將快速迭代,“智能革命”將改變物流市場格局。此外,共生共享正在形成共識,服務經濟、體驗經濟將更加深化,眾包、眾籌、共享等新的分工協作方式將得到廣泛應用,將建立共生共贏的物流生態圈。未來物流不僅要提供更高效、精準、滿足個性化需求的服務,還要實現整個物流體系操作的無人化、運營的智能化和決策的智慧化,將帶動物流向價值鏈高端延伸,為整個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智能物流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分析報告》數據顯示,中國智能物流行業整體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2016年,我國智能物流市場規模已經達到了2000億元左右,2001-2016年的復合增長率高達36%。預計到2025年,智能物流市場規模將超過萬億元。
智能物流將徹底改變現在的物流經營體系,同時也蘊藏著巨大的機會,不只是物流快遞行業,許多行業都會分享到智慧物流的蛋糕,對于創業者來說,智能物流則是一個新風口,產生大量的獨角獸企業將是必然。人工智能、物聯網和機器人等新技術正在改變各行各業,比如,交通、零售、制造、物流等等,其中,勞動力密集型的物流行業被改變較為明顯。在此之前,電子面單、手持巴槍和信息系統的應用實現了物流各個環節的數據收集,物流大數據為智能物流打下基礎。
2016年,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為14.9%,連續五年下降,降本增效是重要的原因之一,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成為物流行業提質增效的驅動力。在此背景下,相關企業加速推進智慧物流建設。今年“雙十一”期間,菜鳥網絡、京東物流等企業物流科技方面的應用不斷登場,智能倉成標配,大大提升了快遞配送效率。上市公司方面,順豐擬34億元投向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為主的智慧物流建設。諾力股份則與鑾闕資產等共同發起設立了諾力智能倉儲物流智能制造產業并購基金合伙企業,專注在智能倉儲、智能物流、智能制造等相關領域內優質標的,為公司尋找、儲備和培養項目資源,加快在智能倉儲物流及智能制造領域內的戰略布局。此外,三鋼閩光擬設立全資子公司閩光(泉州)智慧物流園有限公司。
伴隨著中國電商行業的崛起,中國物流行業已實現后來居上,物流成本、效率和服務水平都位居世界前列。毋庸置疑的是,智能物流中國將繼續領先。
對于物流業未來發展,菜鳥網路總裁萬霖表示,未來3至5年是非常關鍵的時刻,大家不缺錢、不缺資源,未來3至5年會有大量企業進入物流的智慧化領域。
轉自:中國水運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