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源能源企業“走出去”需要全球戰略意識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作者:林伯強    時間:2017-05-11





      國家能源局發布的《2016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加強國際能源合作,加快推動重大能源裝備“走出去”,積極拓展海外油氣合作。


      中國能源企業也確實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特別是去年9月中、英、法三方簽署英國欣克利角核電項目最終協議,標志著中國自主三代核電設備“走出去”提速。


      同時,各能源企業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能源領域的“一帶一路”合作。去年1月,國家電網、埃及電力與新能源部簽署埃及EETC500千伏輸電線路項目合同,沙特阿美中石化延布煉廠投產啟動;11月,中石油中標阿爾及爾煉廠改建項目。


      中國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長和近期能源需求增速放緩都是推動中國能源企業“走出去”的動因。一方面,快速增長的需求激發油氣、礦產企業為購買資源和滿足需求而率先“走出去”,另一方面,近期增速放緩導致的產能過剩也在迫使能源設備制造公司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過去談到中國能源企業“走出去”,更多的是購買能源。的確,全世界能源充裕和不太充裕的國家和地區都遍布了中國能源企業的足跡。中國受限于“富煤、缺油、少氣”的資源稟賦特征,油氣進口量不斷增加。中國是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占全球消費量的23%左右,盡管中國的能源消費增速近兩年有所放緩,2015年世界能源需求增量中仍有34%來源于中國。持續上漲的油氣需求迫使中國能源企業“走出去”尋找能源資源。如今,隨著中國能源需求放緩導致大幅度產能過剩,中國的能源企業還需要在能源裝備與技術方面“走出去”。


      事實上,巨大的市場空間已經決定了中國的能源企業逐步轉型成為成熟的全球大型跨國公司,并在全球500強中占據相當大的比重,這一過程不僅是企業有意識的行為,更是一個必然發展的過程。2010年,中石化、國家電網和中石油在《財富》世界500強中分別位列第七、第八和第十位。短短6年時間里,國家電網、中石油、中石化已在去年的《財富》世界500強中位列第二、第三、第四位,僅次于沃爾瑪,成為超過殼牌的全球最大三家能源公司。此外,在2016年《財富》世界500強中共有130家能源企業,而中國就有47家能源企業入榜(包括11家電力企業、9家煤炭企業、4家鋼鐵企業)。與其他國家大型跨國能源公司相比,中國的能源市場增量決定了只要中國政府不拆分國有能源企業,中國大型能源公司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在全球500強中占據相當大的比重,且位居前列。


      近年來,在“一帶一路”倡議大背景下,政府提出加快推動重大能源裝備“走出去”,這對中國能源類企業“走出去”提出新的要求,除了買資源,還應重視裝備、技術和服務的出口。


      對中國能源公司而言,“一帶一路”是一個良好的契機。譬如,火電設備制造商在國內火電市場發展空間收窄、產能大幅過剩的背景下,更應重視“一帶一路”的能源合作。事實上,在技術和價格水平方面,中國已經成為領先世界的電力設備制造大國,已自主設計制造出百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成為近年來火電裝機的主力機型,技術堪稱國際一流,大型燃煤機組可以實現批量出口。“一帶一路”沿線很多國家火電建設的市場需求很大。首先,人均用電量和電力普及率不高,比如巴基斯坦和非洲地區,這些是新增電力需求的重要市場;其次,這些國家現役火電機組老舊,更新換代需要較大。比如,塞爾維亞近30年沒有新增任何發電機組,現役機組已經接近使用年限,不少OECD國家也存在類似問題。可以預見,中國火電行業和先進的火電技術在海外市場應該大有可為。


      應該說,目前中國能源企業“走出去”戰略的最大瓶頸,不是資金和技術,而是缺乏全球戰略意識和一大批擁有國際經驗的人力資源。人才的培養是一個比較困難的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跨度才可能完成。因此,中國能源企業需要制定全球跨國公司的中長期戰略和相關制度,做好長期規劃和相應的人員培訓。爭取能夠在未來5到10年內,穩步向全球大型跨國公司轉變。即:中國能源公司發展成為跨國公司,將不單單以資源為導向,而是將設備制造、工程管理和能源服務等一系列配套,比如說在其他國家開加油站,建設發電廠和電網。譬如,國家電網投資、菲律賓國家電網、葡萄牙國家能源公司、澳大利亞南澳輸電網公司等,在巴西市場更是實現了輸電、配電、新能源發電、售電等業務領域的全面覆蓋。與之配合,中國大型能源設備制造商也將充分發揮其技術、價格優勢,在全球設備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本文作者系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



      轉自:中國礦業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新能源汽車政策要有“預”

      為了強調2017年上海國際車展參展新能源汽車數量之多,一些媒體用上了“扎堆”“擠爆”“主流”等詞語。的確,本屆上海車展展出新能源車達159輛,比去年北京車展(147輛)和廣州車展(146輛)都多。
      2017-05-02
    • “燃油車去產能”利好新能源車發展

      對傳統燃油車采取去產能措施,鼓勵新能源車增加產能,利用政策杠桿調節傳統燃油車與新能源車的市場格局,促進產業資源向新能源車傾斜,以推動國內新能源車的快速發展。
      2017-06-30
    • 能源互聯網建設拼的是科技

      能源互聯網建設拼的是科技

      過去10年最大程度改變信息通信技術發展模式和格局的是移動互聯,這個浪潮到現在仍沒有停止,且從信息產業向傳統領域擴展。下一個浪潮里,更重要的動力來自物聯網。
      2017-07-06
    • 新能源車企別成扶不起的阿斗

      新能源車企別成扶不起的阿斗

      隨著補貼政策的調整,去年以來到今年上半年,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一直都顯現低迷之態。從已經披露上半年業績快報的各家新能源車企看,業績下滑的情況普遍存在。
      2017-08-10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