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惕非法集資披上互聯網“金融創新”外衣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7-06-15





      近年來,非法集資犯罪手法不斷翻新,犯罪分子假借迎合國家政策,打著“經濟新業態”“金融創新”等幌子,從商品營銷、資源開發、種植養殖等“實體經濟”形式,向理財、眾籌、期貨、虛擬貨幣等純粹“資本運作”形式轉變,消費返利、養老投資等新型犯罪層出不窮,“互聯網+傳銷+非法集資”新模式案件頻發。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非法集資活動更加隱蔽,形式更加多樣,問題日益突出。面對當前非法集資活動披著“互聯網金融”外衣,呈現出“泛理財化”和欺騙性誘導性更強新特征,對于非法集資需要加強綜合治理,堅持打擊與防范并重。
     
      一方面,根據非法集資形式多樣化、手段隱蔽化、操作職業化、網絡化的新趨勢,監管部門應轉變處置方式,從事后處置轉變到事前引導,從利益補償轉變到風險意識培育。對以提供信息咨詢、技術服務為名,實質上從事金融業務的各類新型市場主體,要及時納入金融監管范疇,避免一些實質上的金融機構因游離于監管之外而野蠻生長,滋生風險。
     
      另一方面,創新監管手段,依托互聯網、大數據等高科技技術,打造非法集資監測預警平臺,全天候無縫隙監控非法集資活動。利用大數據云計算和社區警務、行政部門移送等渠道積極開展摸排行動,擴大摸排廣度、深度,及時發現問題。重點加強對相關行業的排查,對名實不相符、主業不清晰、經營不規范的各類機構,要堅決取締并清除出金融市場。
     
      盡管在經歷了“泛亞”“e租寶”“中晉系”等金融平臺相繼“跑路”,野蠻生長的互聯網金融詐騙在專項整治的“重拳”之下,非法集資案件數量和增速均已回落,但存量風險積累仍然較大,風險化解尚需時日,尤其是面對金融詐騙易發多發以及變相非法集資層出不窮,各監管力量不能再繼續“多龍治水”,應建立起各類行政部門、司法機關、社會組織、新聞媒體的多層次、多渠道信息溝通交流機制,保障金融機構準入的統一和規范性,將現有監管模式從機構監管逐步過渡到功能監管、行為監管上來,防范非法集資行為利用監管空白,形成跨行業跨市場傳遞的風險。同時,積極通過互聯網技術搜集涉嫌非法集資的信息,及時將非法集資行為扼殺于萌芽狀態。(吳學安)
     
     


      轉自:中國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能源互聯網建設拼的是科技

      能源互聯網建設拼的是科技

      過去10年最大程度改變信息通信技術發展模式和格局的是移動互聯,這個浪潮到現在仍沒有停止,且從信息產業向傳統領域擴展。下一個浪潮里,更重要的動力來自物聯網。
      2017-07-06
    • 互聯網金融安全立法關鍵在平衡創新與安全

      互聯網金融安全立法關鍵在平衡創新與安全

      隨著金融業與信息技術的聯系愈發緊密,金融網絡安全也越來越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如何探索創新與安全兩者的平衡,如何確立嚴格清晰而又富有生機活力的互聯網金融監管治理規則,是一個需要中長期努力積累的過程。
      2017-11-16
    • 傳統工業企業如何擁抱工業互聯網?

      傳統工業企業如何擁抱工業互聯網?

      傳統企業的“智能”、“數字化”蛻變,完全沒有必要拋棄自己原有優勢,事實上正是自己身上的“傳統部分”,才是下一波浪潮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融合的焦點。
      2018-06-08
    • “互聯網+農產品”不能一哄而上

      “互聯網+農產品”不能一哄而上

      近幾年,在很多地方,電商平臺、“淘寶村”、微商數量不斷增加,有力促進了農民增收、農業發展。作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力抓手,“互聯網+農產品”促進了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2018-06-14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