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排名持續上升!”——6月15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美國康奈爾大學和英士國際商學院共同發布《2017年全球創新指數》(GII)報告。報告顯示,中國排名居第22位,比2016年上升3位。“中國的創新指數排名持續攀升,折射出中國創新‘含金量’的提升。”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李順德指出,近年來,中國始終將創新作為發展的第一動力,不斷完善政策環境,加大對技術研發的投入,將知識產權制度作為激勵創新的基本保障和重要支撐,促使知識產權量質齊升,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日益凸顯,呈現上揚趨勢。
(資料圖片 來源于網絡)
中國創新,正在改變著中國制造的形象。就在該指數發布當天,有報道稱擁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首次實現1200公里的量子糾纏傳輸,相較于此前144公里的最高量子傳輸距離世界紀錄,這次跨越意味著量子通信離實用又近了一步,中國領先世界的量子衛星通信的前景愈發清晰。6月19日,從德國法蘭克福召開的ISC2017國際高性能計算大會上再次傳來捷報,在大會上公布的新一期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榜單上,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超級計算機“神威·太湖之光”以每秒12.5億億次的峰值計算能力,以及每秒9.3億億次的持續計算能力,再次斬獲世界超級計算機排名榜單TOP500第一名,實現了世界超級計算機排名的“三連冠”。這些高標準、高難度的創新成就,彰顯了中國創新的“含金量”與日俱增,舉世矚目。
中國創新,也使中國地區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得以改觀。浙東山區的新昌縣資源匱乏,卻憑借創新與知識產權實現脫胎換骨。僅2016年就提交發明專利申請5689件,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25.4件,這一數據在全國也不多見,地區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6.71%,年銷售收入超100億元的企業就有2家,上市公司7家,部分新興產業規模在全球領先,變化之大令人驚嘆。
中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廣泛開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開創了中國創新的新局面。截至目前,全國眾創空間超過3000家,創業孵化器超過8000家,共服務科技型創業團隊和初創企業近40萬家,帶動就業超過200萬人,擁有各類有效知識產權22.3萬件,累計培育上市、掛牌企業1800余家,創業創新蓬勃開展,高質量創新成果及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
“互聯網+”新模式共享單車潮起潮涌,甚至有的已經走出國門,進入了歐美城市。
事實上,在中國創新“含金量”提升的背后,有著來自政府主管部門及全社會共同的努力。近年來,中國深入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加快建設知識產權強國,在各個層面上形成了強大的推動力。伴隨著知識產權法律法規政策體系的逐步完善,激勵創新的一系列舉措發生了重要作用。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營造了良好的創業創新氛圍和營商環境,不僅有效激發了全社會的創新熱情,也成為吸引外資的希望之地。提升知識產權質量,加強知識產權運用,促進了高質量的知識產權轉化應用,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凸顯了價值和效益。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發明專利節節攀升。2011年,中國受理的發明專利申請量為52.6萬件;2016年,這一數字已經攀升到133.9萬件。僅僅5年,已經翻番。近年來,從重大工程、重大項目到國計民生的方方面面,創新為當代中國帶來的是一場劃時代的巨變。
“在越來越依賴于知識的全球經濟中,創新是經濟增長的引擎。”恰如WIPO總干事弗朗西斯·高銳所言,中國經濟近年來保持著穩健的增速,與發揮知識產權制度作用激勵創新密不可分。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創新“含金量”持續提升。
“創新是破解自然資源緊張、資源配置不平衡等發展中諸多問題的有力工具。”李順德認為,加快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為創新發展提供了良好保障。當代中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已經進入到量質并重、提質增效的發展階段,只有進一步提升中國創新的“含金量”,才能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和源源不斷的強勁動力。(本報記者趙建國 孫迪)
轉自:中國知識產權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