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擴大進口”作為習近平主席4月10日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上宣布的四項對外開放重大舉措之一備受全球矚目。這是邁入新時代的的中國對外貿易發展向全世界釋放出的非同尋常的“信號”,將成為中國實現“對外開放一定會打開一個全新的局面”過程中最具改革價值、最具轉變意義和最具現實作用的重大舉措。
改革開放以來很長時間里,“出口導向”的生產要素集聚發展模式確確實實帶來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后,特別是近年來國際貿易環境更趨復雜,貿易競爭壓力加劇與保護主義挑戰并存,導致中國在要素成本不斷提升的情況下出口比較優勢進一步降低,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模式的局限性和脆弱性日益凸顯,中國制造的產品沒有實現在全球價值鏈的躍升,“有量無價”帶來的是國內資源過多消耗和環境破壞,產業結構升級缺乏動力。
把“主動擴大進口”作為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新目標,是重新定位進口的作用和價值后的新判斷,是借助進口促進國內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認知。“主動擴大進口”將有利于中國在全球產業競爭升級換代中把握先機;有利于增加國內有效供給、推進創業創新和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有利于在促進國際收支平衡中提升開放合作水平,更有利于滿足國內生產生活需求,促進國內產品質量的提高。
“出口”和“進口”是國際貿易這架“天平”的兩端。中國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型發展的過程中,盡快從根本上改變“出口”和“進口”在戰略地位上的不平衡和對二者差別化的重視程度已經成為當務之急。“主動擴大進口”意在推動生產要素從引進、釋放到培育的戰略提升,借助高新技術和設備的進口來加速“中國制造”進入全球價值鏈的中高端,推動國內新興產業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加速形成要素合作型國際專業化的良性局面,這才能夠在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為提升對外貿易的核心競爭力打下堅實基礎。
“不以追求貿易順差為目標”意味著中國對外貿易發展新思路的確立,一舉扭轉和突破了過往“出口越多越好”的思維定式。“相當幅度降低汽車進口關稅,同時降低部分其他產品進口關稅,努力增加人民群眾需求比較集中的特色優勢產品進口”,表明中國政府降低關稅的決心和通過擴大一般消費品進口給百姓帶來更多獲得感的努力,更有助于進一步減少貿易逆差和促進中國市場更大力度的開放。“舉辦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作為中國“主動開放市場的重大政策宣示和行動”,標志著中國從“賣全球”向“買全球”的加速轉變,在為全球貿易持續復蘇提供中國發展“快車”與“便車”的同時,為促進全球化進程做出中國努力。
貿易利益的真正實現往往是通過利用出口所獲外匯進口本國所需資源和要素,進而提升本國的生產效率,實現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在落實“主動擴大進口”過程中,通過進口國內較為稀缺的核心資源能夠打破目前國內要素供給的制約,通過進口更多先進技術設備,能夠有效節約研發成本,激發國內企業創新能力,增強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進而提升生產效率。進口帶來的要素供給效應和技術溢出效應,可以優化國內要素結構和需求結構,促進國內產業結構調整,最終促進經濟高質量增長。因此,進口并不是經濟發展的減分項,應當成為拉動技術升級、消費升級和經濟轉型的新“引擎”。
從出口導向向積極擴大進口的轉變,意在實現進口與出口平衡發展,這是中國對外貿易由大變強的必由之路,更是新時代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可持續性發展的必然要求。“主動擴大進口”的著力點應當是實現提高要素收益、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換代、提升全球價值鏈分工地位、拉動國內消費升級等。“主動擴大進口”就是要讓進口在中國經濟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過程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讓開放成果及早惠及中國企業和人民,及早惠及世界各國企業和人民。”(特約評論員 榮民)
轉自:中國貿易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