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5月造船三大指標實現全面增長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7-19





      1-5月,我國船舶工業保持平穩發展態勢,造船三大指標實現全面增長,國際市場份額保持領先,船舶企業收入利潤持續改善。


      全球市場保持領先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數據顯示,2023年1-5月,全國造船完工1647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5.4%;承接新船訂單2645萬載重噸,同比增長49.5%。截至5月底,手持船舶訂單11799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5.5%。


      1-5月,我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分別占世界市場份額的48.1%、67.3%和51.6%,均遠超日本和韓國,造船三大指標國際市場份額保持領先。


      1-5月,74家重點監測船舶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922.2億元,同比增長29.1%。其中,船舶制造產值831.9億元,同比增長54.2%;船舶配套產值170.7億元,同比增長27.9%;船舶修理產值109億元,同比增長34.4%。


      同時,船舶企業效益實現同比增長。1-5月,74家重點監測船舶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376.4億元,同比增長31.3%;利潤總額為46.4億元,同比扭虧為盈。


      今年1-5月,我國船舶出口呈現快速增長態勢。


      據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數據顯示,1-5月全國完工出口船1402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3.8%;承接出口船訂單2415萬載重噸,同比增長52.5%;截至5月末,手持出口船訂單10831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9.9%。


      據悉,1-5月,我國船舶出口金額為88.6億美元,同比增長21.1%。在出口船舶產品中,散貨船、油船和集裝箱船仍占主導地位。


      根據克拉克森最新披露的數據,5月克拉克森新造船價格指數突破170點,環比增1.7%,同比增6.3%,連續4個月增長,創2009年以來新高。


      上市企業對未來有信心


      近日,中國船舶集團下屬控股中國船舶、中國重工、中國動力、中船防務、中國海防、中船科技、中船應急、中國船舶租賃、久之洋、中船漢光、昆船智能、中船特氣12家上市公司在業績說明會上均表達了對未來的信心。


      中國船舶總經理施衛東表示,現階段船位資源總體偏緊張,全球主要造船企業訂單普遍飽滿,新船訂單價格仍在上漲但總體需求規模同比回落。這個回落有較為明顯的結構性分化特征,油船等船型與去年同期相比呈現較大幅度增長,散貨船、集裝箱船、液化氣船等則出現下滑。


      “目前,新船價格整體仍處高位。2022年10月,克拉克森新船價格指數收于162點,環比基本持平,同比上漲10點。從主力船型看,油船和液化氣船新船價格指數分別為192點和174點,環比、同比均有所上漲;散貨船新船價格指數為163點,環比略有下滑,同比上漲;集裝箱船新船價格指數為103點,環比基本持平,同比上漲。從典型船型看,同比普遍上漲,漲幅多集中于5%-10%,大型LNG船同比漲幅超20%。公司將緊密把握新一輪造船周期中呈現的新趨勢新特點,優化接單結構,把控接單節奏,注重訂單質量,在鞏固傳統船型產品優勢的同時,圍繞碳減排進程積極布局綠色、低碳船舶及相關配套產品,有序推進經營接單。”中國重工董秘管紅對此闡述。


      作為配套廠商,中國動力則表示在船海產業方面,得益于航運市場復蘇,帶動了船用配套產業快速發展。


      對于投資者關注的訂單情況,參會公司的回復普遍顯示接單情況較好,并且在手訂單飽滿。


      施衛東介紹,公司全年共承接民品船舶訂單70艘/450.77萬載重噸,目前在手訂單飽滿,排期已到2026年底,所屬各船廠產能已基本接近滿負荷運行。


      中船防務總經理陳利平反饋,公司在手訂單飽滿,目前手持造船訂單交船期最遠已排至2027年。


      中國動力董事長李勇則從配套廠商的角度對訂單情況予以肯定,其表示去年公司船海產業新簽合同187.34億,同比增長將近20%,且新簽訂單價格也有所增長。另結合目前船廠訂單的排產情況來看,公司未來2-3年船海產業收入會有較大幅度增長。


      電動船舶成新趨勢


      此外,綠色船舶成為目前銷售的主力軍。中國重工副總經理姚祖輝表示,公司手持訂單飽滿,手持民船訂單排期已至2026年底。公司緊跟行業發展趨勢,持續開發節能環保型“綠色船舶”,大力推進經營接單,提升綠色低碳船型占比。2022年1~10月,公司新船訂單中,綠色動力船舶訂單艘數占比超過40%,以載重噸計占比超過70%。


      中國船舶堅持打造“綠色船舶”品牌形象,從頂層規劃、設計研發、總裝建造、系統集成等船舶生產全周期融入綠色低碳設計理念。


      今年中國船舶著力開發雙燃料動力和單一清潔燃料動力船型,有效降低船舶運營過程的污染物和碳排放。先后設計生產了包括全球首艘23000TEU雙燃料動力集裝箱船、17.4萬立方米雙燃料LNG船、3700米車道雙燃料豪華客滾船、15000TEU甲醇雙燃料集裝箱船、40000立方米中型液化石油氣船、21萬噸氨燃料散貨船、三峽氫舟一號船、風帆助推VLCC、全球第一艘5G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白鶴灘”2000噸風電安裝平臺等一大批綠色低碳船海裝備。


      據研究機構EVTank發布的《中國電動船舶行業發展白皮書(2022年)》預計,2026年,在原有船舶電動化改造以及新造電動船舶的帶動下,中國電動船舶的市場規模將達到367.5億元。


      在全球減碳背景下,具有“零噪音、零排放”等諸多優勢的電動船舶已然成為航運,特別是內河航運的“綠色風潮”。


      國家政策也給予了支持,2022年9月,我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改委等五部委聯合公布的《關于加快內河船舶綠色智能發展的實施意見》,將大力發展綠色智能船舶,加強船用混合動力、LNG動力、電池動力、氨燃料、氫燃料等低碳清潔能源裝備研發,推動內河、沿海老舊船舶更新改造,加快新一代綠色智能船舶研制及示范應用;培育一批有影響力的綠色智能內河船舶設計、建造、配套和運營企業。(記者郭宇)


      轉自:中國工業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