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巧算“三筆賬” 增收底氣足——來自產糧大縣龍江的春耕生產觀察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4-26





      谷雨種大田。在黑龍江省龍江縣,得益于農業生產新模式、新技術、新業態,農民算成本賬時笑容多了,算風險賬時擔憂少了,算增收賬時底氣足了,黑土地上的春耕生產如火如荼進行中。


      成本賬:土地托管省心省力


      “去年種了110畝玉米,今年要種270畝。”在龍江縣山泉鎮長勝村,村民邊軍興奮地告訴記者。


      面積翻了一倍多,底氣從哪來?邊軍給記者算起成本賬:去年把土地托管給村里的合作社,一畝地費用330元,由合作社統種統收,不僅省心省力,而且畝產提高了100多斤,算下來一畝地掙了近400元。田里的事兒不用操心,農忙時在合作社當農機手,又掙了大約1.7萬元。“人閑下來,家里養的牛也多了,從14頭增加到27頭。”他說。


      龍江縣地處黑龍江省西部,耕地面積超500萬畝。今年,龍江縣大力推進規模經營,計劃推廣“大壟密植”技術90萬畝,長勝村是縣里5個市級“大壟密植”適度規模經營典型特色示范村之一。“今年參加托管的地從5460畝增加到了1萬畝,有6000多畝用上這一技術,用良法促增產。”長勝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理事長何景生說。


      風險賬:多措并舉降風險


      農業生產很難徹底告別“靠天吃飯”,但龍江縣不少農民卻說“可能少賺但不會賠”。


      在龍江縣超越現代玉米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魏剛向記者介紹了合作社土地托管的幾種套餐,其中一種“保產量”套餐引起了記者注意。“秋收時如果覺得產量不高,合作社按每畝1000元把地收過來,確保農民收益。”魏剛說。


      今年超越合作社托管了當地30多萬畝土地。在景星鎮景山村,記者見到幾名將土地“托”給超越合作社的村民,他們選的都是“保產量”套餐。村民王喜艷說:“前年擔心收成不好,秋收前把地按每畝1000元賣給合作社了,只賺不賠。”


      農業保險也為降低農民風險助力。“今年新增了玉米完全成本保險,如果遇到自然災害,每畝地可賠付911元。包地加上托管費,一共也就900多塊錢的成本,虧不了。”邊軍說。


      增收賬:種養結合鼓錢袋子


      “要增收還要在延長產業鏈上下功夫。”魏剛說。


      從2021年起,超越合作社開始探索種養結合發展湖羊養殖,如今已有1.4萬頭的規模。從去年起,合作社又開始探索通過養湖羊帶動農戶增收的“2315”模式,即“2個人、建300平方米的羊棚、養100只湖羊、年掙5萬元”。


      “去年有幾戶先行探路,發現可行后,今年已經有16戶農民打算加入。”魏剛說,土地托管后,一些農戶從農忙變“農閑”,正好參與養殖業,多掙一份錢。


      如今,超越合作社正在加快布局湖羊產業鏈。“今年合作社的1.1萬畝地種玉米,到時加工成飼料。主營湖羊產品的飯店即將營業,測試產品口味、市場銷路。”魏剛說。


      龍江縣委副書記、縣長顧玉國說,龍江縣發揮龍頭企業主引擎作用和聚合帶動效應,打造“玉米全株、現代畜牧和環保新能源”三個百億級產業集群。截至2022年末,全縣畜牧業實現產值68.5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52%以上,畜禽養殖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方式。(新華社記者 王春雨 金地 徐凱鑫)


      轉自:經濟參考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黑龍江111家孵化器和眾創空間通過備案

      日前,黑龍江省科技廳對159家申請備案的孵化器和眾創空間進行了審核,其中哈爾濱工業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園、科服匯眾創空間等111家孵化器和眾創空間首批通過備案。
      2017-03-22
    • 黑龍江省雙鴨山市大力扶持綠色食品產業

      2016年,黑龍江省雙鴨山市委市政府加大對綠色有機食品產業扶持力度,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列出專項資金,用于鼓勵農產品生產企業、合作社培育、整合、創建綠色有機食品品牌
      2017-03-23
    • “出海口”拉近黑龍江與南方沿海地區距離

      3月14日,黑龍江省政府對外發布消息,2017年1—2月份,哈綏俄亞班列發送貨物總量1 7萬噸,貨值約1 1億元人民幣。數據顯示,2017年前兩個月,哈綏俄亞班列發送的貨物主要以發往中國南方港口的糧食、木材為主。
      2017-03-24
    • 擺脫“能源依賴”重鑄發展動能 黑龍江迎來振興之春

      近年來,黑龍江省積極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和各種困難挑戰,經濟結構“優化向好”,逐漸擺脫“能源依賴”,動能轉換不斷加速,經濟發展亮點頻現。老工業基地迎來了“振興之春”。
      2017-03-27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