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上午,懸掛著“中歐班列(中豫號)”標識的6列中歐班列,分別從位于鄭州、洛陽、新鄉、漯河、南陽的鐵路場站同時出發,滿載著拖拉機農機產品、電子產品、服裝原材料、日用品、機電設備元器件、建筑材料等貨物,開往歐洲、中亞和RCEP成員國越南、泰國、老撾等國家。這標志著河南“陸上絲綢之路”建設邁向新的里程碑,也標志著河南整合陸港資源、統籌班列開行、發展樞紐經濟和推進高水平開放向著更大步伐、更高層次全面展開。
2014年以來,全省上下以中歐班列建設為抓手,加快打造輻射歐亞大陸的國際物流通道,實現“7個口岸出入境、16條線路直達”線路網絡,累計開行6000余列,占到全國開行總量的近12%,業務范圍覆蓋30多個國家130多個城市,打造出“運貿一體化”、數字班列、恒溫班列等河南特色品牌,綜合運營能力保持在全國前列,鄭州被國家確定為五個中歐班列集結中心之一。今年一季度,我省中歐班列累計開行423列,較去年同期增長21%;其中,3月份開行172列,較1月份、2月份分別增長39%和34%。鄭州國際陸港建設和全省國際班列開行已經成為穩定暢通國際供應鏈的重要支撐,為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作出了河南貢獻。
“鄭州—老撾(萬象)”“日韓中轉—鄭州—越南(河內)”“漯河—北部灣港—泰國(林查班)”“南陽—越南(河內)”“洛陽—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新鄉—德國(漢堡)”班列,統一品牌、協同聯動的“中歐班列(中豫號)”五地六班同時發車,進一步拓展了“陸上絲綢之路”東向、南向、西向通道,將“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實現無縫銜接。這也是河南中豫國際港務集團揭牌成立一個月后,攜手省內地市,統籌推進我省中歐班列開行的全方位合作。
位于鄭州國際陸港的鐵路集裝箱中心站,當天迎來了鐵路第二裝載線束建成投用,使鄭州鐵路口岸作業能力擴容一倍以上。鄭州—越南(河內)、鄭州—老撾(萬象)兩列國際班列同時從這里發車,中歐班列鄭州集結中心東聯西進、貫通南北的國際樞紐地位進一步加強。
洛陽(東方紅)國際陸港是中國一拖以河南省最大的企業國家二級鐵路編組站——一拖鐵路編組站為基礎,整合老工業基地制造、交通、物流等綜合資源升級建設的現代化綜合交通物流樞紐和對外開放平臺。一臺臺東方紅拖拉機等“洛陽制造”搭乘中歐班列銷往中亞、俄羅斯等世界各地,帶動了洛陽拓寬國際物流通道和制造業全球化發展,為洛陽“建強副中心、形成增長極、再創新輝煌”注入新動力。
新鄉國際陸港已開行歐向、中亞班列177列,成為中歐班列鄭州集結中心豫北地區重要節點,是我省繼鄭州中歐班列之后的第二條圖定班列。先后服務500余家國內外企業,讓焦作“風神輪胎”、長垣的起重機和新鄉衛材在“家門口”便可搭乘中歐班列走向世界。
漯河經北部灣港至泰國的國際貨運班列是我省首條西部陸海新通道國際班列,將進一步織密國際線路網絡,暢通河南出境通道,打造水陸、河海、鐵海聯運國際物流樞紐,助推豫南外向型產業發展。
南陽依托南陽臥龍綜合保稅區規劃建設國際陸港,先后開行西峽香菇、俄羅斯面粉、木材等歐向、中亞聯運專列,成為中歐班列與綜合保稅區集成聯動發展的實踐案例,也帶動了豫西南開放經濟建設。
省委、省政府把中歐班列擴量提質發展作為優勢再造戰略和制度性開放戰略的重要工程,統籌全省國際班列開行和國際陸港建設,推進河南中歐班列統一命名、統一管理、統一計劃、統一線路布局、統一政策支持,通過資源優化配置,攥指成拳,推動全省國際陸港集成聯動和中歐班列擴量提質發展,大力發展班列經濟、口岸經濟、樞紐經濟,打造更具影響力和競爭力的中歐班列國際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當天,廣西欽州到鄭州RCEP班列也同時開行,南向通道高頻次多站點拓展,推動我省全面對接RCEP合作持續深化。“圍繞‘四路協同’和深度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功能定位,我們將加快整合陸港班列、航道港口等相關資源資產,變分散為集中,形成拳頭,再塑優勢,著力推動中歐班列‘陸上絲綢之路’越跑越快,推進河南中歐班列高質量開行再上新臺階;深度對接‘海上絲綢之路’再添新通道,力爭河南內河‘黃金水道’再造新優勢,推進河南藍水經濟和海洋經濟實現新突破。”河南中豫國際港務集團董事長趙文明說。
河南組織中歐班列統一命名暨國際班列統籌開行,僅是推進中歐班列高質量發展、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的序幕。省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說,我省將按照“政府引導、統籌整合、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的思路,推進實施中歐班列擴量提質三年行動計劃,營造更加公平更有效率的政策環境,推進區域聯動、港產融合,高標準建設中歐班列鄭州集結中心,高能級提升完善國際鐵路樞紐,高水平布局班列運貿產聚集區,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和國際國內產業鏈供應鏈,培育壯大口岸經濟、樞紐經濟,促進形成以鄭州為樞紐、全省多節點、聯通省外、覆蓋全球的現代化、國際化、世界級陸港集群,為“四路協同”和開放強省建設提供強勁動能。(記者 宋敏/文 王錚/圖)
轉自:河南日報客戶端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